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厥

病證名

陽厥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,其病因病機與陽熱亢盛或經氣逆亂相關,主要可分為三類:


一、熱盛陽厥(熱厥)

病機:陽熱極盛,鬱閉於內,致使陽氣不能外達四肢,出現熱深厥深的病理現象,屬「真熱假寒」之證。
臨床表現

  • 四肢厥冷:手足逆冷,但胸腹灼熱。
  • 神志異常:煩躁不寧,甚則昏迷不省人事。
  • 熱象顯著:面赤唇焦、口渴引飲、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燥結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、苔黃燥,脈洪數或沉實有力。

治療原則:清泄裏熱,通腑瀉火。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不可誤作陰證用熱藥」,應以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通下瀉熱,使陽明腑實得解,厥逆自復。
  • 若兼陰液耗傷,可合 白虎湯 清熱生津。

二、少陽經氣陽厥

病機:足少陽膽經經氣厥逆,氣機鬱滯化火,循經上擾。
臨床表現

  • 經脈所過之症:口苦、善太息、心脅疼痛不可轉側。
  • 頭面體表症狀:面色晦暗如蒙塵土,皮膚乾枯無光澤。
  • 下肢熱象:足外側反覺灼熱(與少陽經循行相關)。

治療原則:疏泄少陽,調暢氣機。

  • 可選 柴胡劑(如小柴胡湯)加減,清解少陽鬱熱;
  • 若肝膽火旺,配合 黃芩梔子 等清降膽火。

三、情志陽厥(怒狂)

病機:因暴怒驚恐等情志刺激,導致陽氣驟然鬱遏不得疏泄,化火生狂。
臨床表現

  • 情緒異常:易怒狂躁,言語不休,甚則登高而歌、棄衣而走。
  • 陽亢之象:面赤目赤、頭痛失眠、脈弦數有力。

治療原則:鎮肝降火,重鎮安神。

  • 《素問·病能論》提出 生鐵落飲,以生鐵落重鎮潛陽,配鉤藤、膽南星等化痰熄風;
  • 後世發展如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亦適用於陽亢神擾之證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直言:「陽厥者,熱厥也」,強調其屬陽證、熱證本質。
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闡述少陽經氣厥逆的獨特見症,與肝膽病機密切相關。
  • 《素問》則從情志致病角度,補充「暴折難決」致陽氣逆亂的病機。

此三類陽厥雖同屬陽證,然病因、病位各異,臨證須細辨其源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