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漏

病證名,為中醫眼科疾病之一,特指漏證(慢性潰瘍或滲漏性病變)中晝重夜輕的一種證型,又稱「肥積」。此證之名首見於《雜病證治準繩》,其特徵為眼部患處在白晝時脹痛明顯,滲出黃赤色液體,而夜間症狀稍緩,與其他長期滲漏的漏證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陽漏的發病主要與正氣不足、金火偏亢相關:

  1. 正氣虛弱:脾肺氣虛,衛外不固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失調,潰瘍難以收斂。
  2. 金火相燔:肺金(肺系統)鬱熱化火,上攻目竅,灼傷絡脈,故見黃赤分泌物,且白晝陽氣盛時症狀加劇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主症:患處晝間腫痛、滲液色黃赤,夜間減輕。
  • 兼症:或伴有口乾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薄黃,脈數等熱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以益氣清熱為主,着重補益脾肺、清瀉肺火,方選《雜病證治準繩》所載之人參漏蘆散加減:

  • 基礎方:人參(補元氣)、漏蘆(清熱解毒)、黃芪(益氣托毒)、菊花(清肝明目)、玄參(清金降火)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加黃連、梔子瀉火;
    • 若陰虛明顯,加生地、麥冬滋陰潤燥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陽漏的病理與中醫「晝夜輕重」理論相合,白晝陽氣盛則助長內火,夜間陰氣漸長故症狀稍緩。此證亦反映「肺主氣」與「肝開竅於目」的關聯,治療時需兼顧清肺瀉肝,以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