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絡

陽絡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主要涉及經絡系統中的陽經分支及其功能特點。其內涵可分為以下幾方面:

一、解剖結構與定義

  1. 手足三陽經的分支絡脈
    陽絡泛指手足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所分出的絡脈。這些絡脈從主經分出,進一步延伸至體表或臟腑,發揮聯絡與輸布氣血的作用。
  2. 體表或上行的絡脈
    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指出: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」此處陽絡特指位於體表或向上分布的絡脈,因其位置較淺,易受外邪或外傷影響。若陽絡受損,常見血溢於外的症狀,如鼻衄、肌衄等。
  3. 足陽明胃經的絡脈
    《素問·調經論》提及:「形有餘,則瀉其陽經;不足,則補其陽絡。」王冰注釋此處陽絡為「並胃之經絡」,即足陽明胃經的絡脈系統。因其與脾胃氣血化生密切相關,故在調理形體虛實時,可通過調節陽絡以補瀉氣血。

二、生理功能

  1. 輸布陽經氣血
    陽絡為陽經氣血輸布的通道,將陽經之氣輸送至體表、官竅及相關臟腑,維持溫煦、防禦與運動功能。
  2. 聯絡表裏
    陽絡溝通陽經與其他經脈,尤其是與陰經的絡脈相互銜接,形成表裏相合的關係,如足陽明胃經之絡脈聯絡脾經,體現「陽明與太陰為表裏」的理論。
  3. 調節氣血外達
    由於陽絡多分布於體表或上行,其功能狀態直接影響氣血的外達與固攝。若陽絡氣血充盈,則肌膚得養;若陽絡失調,則易出現外溢或壅滯之症。

三、與疾病的關聯

  1. 陽絡受損
    外傷、熱邪或氣逆等因素可導致陽絡破損,表現為出血症狀,如鼻衄、齒衄、皮下出血等。《靈樞》所謂「血外溢」即屬此類。
  2. 陽絡瘀阻
    氣滯、寒凝或痰濕等病理因素可使陽絡氣血運行不暢,引發局部疼痛、麻木或腫脹,常見於陽經循行部位,如面頰、頭側或四肢外側。
  3. 陽絡虛衰
    陽氣不足或氣血虧虛時,陽絡失於溫煦與充養,可致肌膚不溫、畏寒或感覺異常,甚則影響陽經所屬臟腑的功能。

四、診療意義

  1. 診斷依據
    觀察陽絡分布區域的色澤、溫度及血絡形態,可推測陽經氣血盛衰。如陽絡浮露色青,多屬寒凝或氣滯;色赤則多為熱盛。
  2. 治療應用

    • 針刺療法:取陽經絡穴(如豐隆、飛揚)以調節陽絡氣血。
    • 用藥思路:針對陽絡病變,可選用辛溫通絡(如桂枝、薑黃)或涼血止血(如白茅根、側柏葉)等法。

陽絡的理論不僅體現經絡系統的層次性,亦為臨床辨析體表與陽經病候提供了重要依據。其與陰絡的對應關係,進一步豐富了中醫對氣血運行與病理變化的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