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絡傷則血外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絡傷則血外溢
概念溯源
此術語首見於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,曰: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」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闡釋「極熱傷絡」之機理,奠定陽絡與血證之理論基礎。
經絡定位與生理
- 陽絡定義:陽絡屬三陽經之絡脈,分布於體表、頭面及上部軀幹,主司衛外機能,其氣通於天陽。與陰絡(布於深部、屬裏)相對,共構「經脈為裏,支而橫者為絡」的層次系統。
- 功能特性:陽絡行氣血、溫分肉,尤與肺胃二經關係密切。肺主宣發,外合皮毛;胃脈上行頭面,故熱邪上攻時,此二經絡易受損。
病因病機
- 熱熾傷絡:
- 肺胃積熱:過食辛燥、溫補,或外感風熱化火,燔灼肺胃,陽絡受煎,血熱妄行。常見鼻衄、齒衄,血色鮮紅。
- 心火亢盛:心經火旺,循少陰經上炎,灼傷舌絡、頰絡,致舌衄、頰黏膜出血。
- 氣逆迫血:
- 肝氣鬱久化火,火上沖巔頂,陽絡破裂而發目赤、顳部血管怒張出血。
- 虛損不固:
- 雖以實熱居多,但若素體陰虛,虛火內擾,亦可使陽絡脆裂,血溢脈外,見反覆性少量衄血,伴見舌紅少津。
臨床表現
- 衄血:鼻衄、齒衄、眼衄(結膜出血)、耳衄等,多急性發作,血出如湧。
- 咯血:肺絡傷者,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,屬「陽絡傷」之變證。
- 皮膚瘀斑:陽絡浮於肌表者,熱毒灼絡可現紫癜,壓之不褪色。
經典論述延伸
- 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出「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」,闡明頭面部出血多責之陽絡。
- 清代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強調「暑熱傷陽,陰絡亦受其戕」,補充陽絡與陰絡在熱證中的相互影響。
治法舉隅
歷代醫家對應此證,立清熱涼血、降氣止血之法,如:
- 瀉白散合犀角地黃湯:清肺胃熱,涼血散瘀。
- 玉女煎:陽明熱盛兼陰傷者,清胃滋陰並施。
- 大黃黃連瀉心湯:治熱痞吐血,取「釜底抽薪」之意。
理論與現代關聯
從微循環角度觀之,陽絡部分對應淺層毛細血管網,熱證出血與炎症因子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、內皮損傷相關,與中醫「血熱沸騰」之說互有啟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