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脈論述

概念溯源

陽脈乃中醫脈學之重要概念,源自《內經》經典著述,為經絡學說與脈診理論之核心範疇。《靈樞·脈度》明言:「陰脈榮其藏,陽脈榮其府」,揭示陰陽二脈各司其職,共同維繫人體氣血運行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亦謂:「所謂盛經者,陽脈也。」彰顯陽脈在人體經脈系統中之獨特地位。

經脈系統範疇

陽脈體系涵蓋以下經脈分支:

  1. 手足三陽經:包括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。此六經循行於體表陽位,主司六腑功能。
  2. 奇經八脈之陽脈: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陽維脈維繫諸陽經,陽蹻脈主司肢體運動之陽側功能。此三者與六陽經共同構成完整陽脈網絡。

生理功能特性

陽脈主要擔負「榮其府」之功用:

  • 氣血輸布:運轉六腑所需之氣血精微,使腑氣通降有序
  • 經氣調控:調節陽經經氣盛衰,維持體表防禦機能
  • 陰陽樞紐:與陰脈相表裡,構成「如環無端」之循環體系。張介賓《類經》注云:「陽脈主外,陰脈主內,表裡相應,終始相貫。」

脈象診斷特徵

《傷寒論·辨脈法》載:「凡脈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,此名陽也。」陽脈脈象具有以下典型表現:

  1. 形態特點:脈位浮顯,脈形闊大,搏動明顯
  2. 動態特徵:脈來急速(數),滑利如珠(滑),節律規整而有力(動)
  3. 主病關係:多見於表證、熱證、實證,反映邪氣盛而正氣未虛之病理狀態

古今醫家闡釋

歷代醫家對陽脈內涵各有發揮:

  • 王叔和《脈經》強調陽脈應指有力為順,「陽氣充實則脈道滑利」
  • 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指出陽脈「浮沉辨表裡,遲數定寒熱」之診斷價值
  • 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運用陽脈變化辨別溫病傳變層次

陽脈理論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、診斷、治療各領域,乃理解人體陰陽平衡與經絡調控之重要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