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代灸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代灸膏
代灸膏為中醫外治法中敷貼用方藥之一,主要用於溫補元陽、散寒止痛,尤其適合元氣虛衰、陽氣不足之證。其組方與用法記載於《瑞竹堂經驗方》,針對老年人或體質虛弱者因陽氣虛冷所致的腰腹冷痛、手足逆冷、臟腑虛滑等症狀,具有溫煦臟腑、通行氣血之效。
方藥組成與配伍
代灸膏以溫裏散寒、補火助陽之藥為主,其組成如下:
- 大附子(炮)一枚:為君藥,性大熱,歸心、腎、脾經,具回陽救逆、補火助陽、散寒止痛之效,尤善溫補下焦元陽。
- 吳茱萸半兩:歸肝、脾、胃、腎經,能溫中散寒、疏肝下氣,助附子驅散內寒。
- 桂皮半兩:即肉桂,辛甘大熱,補命門之火,溫通經脈,與附子協同增強溫陽之力。
- 木香半兩:行氣止痛,使氣機通暢,避免溫補藥壅滯之弊。
- 蛇床子半兩:溫腎壯陽、燥濕祛風,輔助附子溫暖下焦。
- 馬藺花一兩(焙):性溫,傳統用於行氣活血、通絡止痛,與諸藥共奏散寒通滯之效。
製法與用法
將上述藥物研為細末,每次取藥末半匙,加白麵半匙、生薑汁半盞,調和煎煮成膏狀。臨睡前攤於紙上,貼敷於臍部(神闕穴),外覆油紙以防藥氣外泄,再以棉布固定。自夜至晨保留,次日去除,連續數夜使用。若寒積腰痛明顯,亦可貼敷於腰部「腰眼穴」(位於第四腰椎棘突旁開約3-4寸處),以增強溫腎散寒之效。
作用機理
- 溫補元陽:附子、肉桂補益命門之火,吳茱萸、蛇床子溫腎散寒,針對元氣虛冷之本。
- 散寒通絡:生薑汁辛溫走竄,助藥力透達經絡;馬藺花、木香行氣活血,化解寒凝氣滯。
- 穴位吸收:神闕穴屬任脈,為先天之結蒂,後天之氣舍,敷貼此處可直入臟腑;腰眼穴為局部取穴,專治寒濕腰痛。
臨床應用
代灸膏適用於「陰寒內盛」之證,如:
- 腰腹冷痛:因腎陽不足或寒濕侵襲,症見腰部沉重冷痛、遇寒加劇。
- 手足逆冷:陽氣不能達於四末,四肢不溫。
- 臟腑虛滑:下元不固所致的泄瀉、遺尿等。
此方通過外用敷貼,模擬艾灸溫熱之效,故稱「代灸」,尤適宜畏針或體弱不耐內服峻補者。其組方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路,結合藥物與穴位刺激,共奏溫陽散寒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