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陽眄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眄

陽眄為漢代醫家,其生平與籍貫已不可考,據古籍記載,曾著有《藥方》二十八卷,然該書未見流傳於後世,內容亦無從詳考。

在中醫理論中,「陽」與「眄」二字各有深意。「陽」為陰陽學說之核心概念,代表人體之溫煦、推動、興奮等功能,與「陰」相互對立依存,維繫生命活動之平衡。「眄」本義為斜視,於中醫典籍中或引申為「觀察」、「審視」之意,暗示醫者需細察人體氣血陰陽之變動。若結合二者,「陽眄」或可解為對人體陽氣運行狀態之審察,亦可能暗指某種與陽氣相關之診療技術。

漢代為中醫學理論體系成形之關鍵時期,《黃帝內經》奠定了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之基礎。陽眄所著《藥方》或反映當時臨床用藥經驗,惜佚失無存,難以窺其學術特色。然從其卷帙之豐(二十八卷)推測,內容或涉及方劑配伍、藥性理論等,對研究漢代醫學發展具一定參考價值。

此外,中醫尚有「陽脈」、「陽蹻」等概念,與經絡系統相關。陽脈泛指行於人體陽面(如背部)之經脈,主司衛外功能;陽蹻為奇經八脈之一,起於足跟,上行至目內眥,調節肢體運動與寤寐。雖無直接證據顯示陽眄之學說與此相關,然漢代醫家對經脈之認識已相當深入,或可推想其理論與此類基礎醫學概念有所聯繫。

由於史料闕如,陽眄之具體貢獻未能明晰,然其存在反映漢代醫家群體之活躍,亦為中醫歷史長河中一縷遺緒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等,或間接受其時代學術氛圍影響,遂成《傷寒雜病論》之偉構,堪稱漢醫學之薪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