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明中醫名詞詳解
一、經脈範疇
陽明為十二經脈之一,含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,二者互為表裡,屬「多氣多血」之經(見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)。《靈樞·根結》以「太陽為開,陽明為合,少陽為樞」闡述其功能特性:
- 足陽明胃經:起於鼻旁(迎香穴),循面部、胸腹,下行至足次趾,主司受納腐熟水穀,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。
- 手陽明大腸經:起於食指橈側(商陽穴),循臂上行,絡肺屬大腸,主傳導糟粕,與胃經共司「降濁」之功。
二、陽氣盛極之象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:「兩陽合明」,指陽明為陽氣蓄極之態。太陽(三陽之表)與少陽(半表半裡)之氣交匯於陽明,形成燥熱內聚之性,故臨床多見高熱、大汗、煩渴等「陽明證」表現。
三、六氣之陽明燥金
於五運六氣中,陽明對應燥金之氣,主肅降收斂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載:「陽明所至為燥生,終為涼。」其氣過盛則易耗津液,致乾咳、皮膚皴揭等燥象;與司天在泉配合時,可影響全年氣候與疾病傾向。
四、傷寒傳變之陽明病
《傷寒論》將陽明列為外感熱病深重階段,特徵為「胃家實」(腸胃燥熱壅滯),分三類:
- 太陽陽明:太陽病發汗過度,津傷化燥轉屬陽明。
- 正陽陽明:外邪直犯陽明,呈現但不惡寒、反惡熱之「白虎湯證」或便秘腹痛之「承氣湯證」。
- 少陽陽明:少陽病誤治傷津,兼見嘔逆、潮熱等半表半裡夾實證。
補充:陽明與脾胃系統
中醫「陽明」雖含大腸經,然臨床多與胃腑關聯密切。胃屬戊土,性喜潤惡燥,陽明邪熱易灼胃陰,故治陽明病需顧護津液,如用石膏、知母清熱生津(白虎湯),或大黃、芒硝瀉熱存陰(大承氣湯)。此為「瀉陽明即所以救陰」之深意。
附:陽明經絡與養生
循按陽明經穴位(如合谷、足三里)可調和氣血,近代研究顯示其具調節消化、免疫之效,契合「陽明主納化」之傳統理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