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病,乃《傷寒論》六經病之一,以「胃家實」為核心病機。「胃家」泛指胃腸系統,「實」指邪氣盛實,表現為裡、熱、實證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明言:「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。」此病多由太陽病失治或誤治,邪熱內傳陽明,或燥熱之邪直犯陽明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陽明病之形成,主要因外邪侵入陽明經腑,化熱化燥,耗傷津液。其病位在裡,屬陽明胃與大腸。邪熱熾盛,灼傷津液,故見裡熱實證。若熱邪瀰漫於陽明經,尚未與腸中糟粕結聚,則為「陽明經證」;若熱邪與燥屎搏結於腸腑,則成「陽明腑證」。

辨證分型

1. 陽明經證

因無形邪熱熾盛於陽明經,未與腸道糟粕相結。主要症狀如下:

  • 發熱:身大熱,不惡寒反惡熱
  • 汗出:大汗出,因裡熱蒸騰津液外泄
  • 煩渴:大煩渴,喜冷飲,因熱盛津傷
  • 脈象:洪大有力,反映邪熱亢盛

治法:清熱生津。
代表方劑: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。若津傷甚者,可加人參以益氣生津,即白虎加人參湯。

2. 陽明腑證

因有形燥熱之邪與腸中糟粕互結,形成燥屎實滯。主要症狀如下:

  • 潮熱:日晡(下午3至5時)發熱明顯,因陽明經氣旺於此時,抗邪力強
  • 譫語:神昏譫語,因熱擾心神
  • 腹滿痛:腹部硬滿疼痛,拒按,因燥屎內結
  • 便秘:大便不通,或雖下利而排出臭穢糞水(熱結旁流)
  • 脈象:沉實有力,或滑數

治法:瀉熱通便,攻下燥結。
代表方劑

  • 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:主治痞、滿、燥、實俱備之重證。
  • 小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):主治痞、滿為主,燥實較輕者。
  • 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:主治燥、實為主,痞滿不顯者。

兼變證

陽明病亦可見其他兼證或變證,如:

  • 陽明濕熱發黃:因熱與濕合,鬱蒸肝膽,見身黃如橘子色、小便不利等,治以茵陳蒿湯清熱利濕退黃。
  • 陽明血分證:若熱入血分,迫血妄行,見衄血、便血等,需清熱涼血。

陽明病證候多端,然總以「胃家實」為綱,經腑分證為目。臨證須細察熱勢、津傷程度及燥結輕重,方能選方精準,效如桴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