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病外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明病外證之中醫探析
陽明病外證之基本概念
陽明病外證乃指陽明病所呈現之外在證候表徵,為診斷陽明病之重要依據。《傷寒論》於「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」篇中明確指出:「問曰:陽明病外證雲何?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」此四證構成陽明病外證之綱領,柯韻伯於《傷寒來蘇集》中稱其為「陽明外證之提綱」,足見其診斷價值。
核心證候分析
身熱: 陽明病之身熱屬里熱熾盛之外顯,其特點為熱勢高漲,多呈壯熱(高燒不退),甚或蒸蒸發熱猶如炊籠,此乃燥熱之邪熾盛於陽明,正邪交爭劇烈所致。
汗自出: 陽明熱盛,逼迫津液外泄,故見汗出。其特點為汗出量大,且持續不斷,與太陽中風之淅淅汗出有明顯區別。熱愈盛則汗愈出,汗愈出則熱愈熾,形成惡性循環。
不惡寒: 陽明病已離太陽之表,純入於里,無表證存在,且里熱亢盛,故毫無惡寒之感。此為太陽與陽明辨證之關鍵區別之一。
反惡熱: 病人因內熱熾盛,反覺外來之熱為苦,故喜涼惡熱,欲揭衣被,尋求清涼之處。此證與太陽病之惡風惡寒形成鮮明對比。
病理機轉探微
陽明病外證之形成,源於「里熱外蒸」之基本病理變化。當病邪內傳陽明,無論是循經傳、越經傳或直中,皆可導致陽明經腑熱盛。
經熱外蒸: 陽明經脈受邪,正氣奮起抗爭,陽氣亢盛而化熱,熱勢蒸騰於外,則見身熱、汗出等外證。
腑熱外達: 陽明腑實熱結,燥熱內熾,猶如釜底加薪,熱氣上炎外迫,不僅見外證,更伴腹滿痛、便閉等腑實見症。
從氣血津液角度論之,陽明熱盛必耗氣傷津,熱迫津泄則大汗,津傷化燥則口渴引飲,甚則出現「四大證」(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)。
與其他證型之關聯
陽明經病與腑病之外證: 經病與腑病皆可見陽明外證,然經病以熱盛為主,腑病則兼燥實。腑病外證常伴潮熱、譫語等,此為鑑別要點。
與少陽病之鑑別: 少陽病雖有發熱,但屬往來寒熱,且兼胸脅苦滿等半表半里證,與陽明純熱證不同。
與三陰病之辨異: 三陰病多見虛寒,縱有發熱亦非陽明之壯熱,且必伴肢厥、下利等虛寒見症。
陽明病外證之辨識,對於六經辨證具有提綱挈領之效,掌握其核心證候與內在病機,方能準確把握陽明病之診治要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