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癉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明癉瘧
陽明癉瘧,亦稱「癉瘧」或「溫瘧」,屬中醫瘧疾範疇中的一種特殊類型。《黃帝內經》首載「癉瘧」之名,而《傷寒論》中張仲景則稱之為「溫瘧」,後世醫家如《症因脈治》等典籍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證治。
病因病機
陽明癉瘧多因外感暑熱之邪,或素體陽氣偏盛,復感瘧邪,邪熱熾盛,內傳陽明經所致。《素問·瘧論》指出:「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……內藏於心,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脫肉。」其病機核心為陽明熱盛,耗氣傷津,兼夾瘧邪肆虐,故臨床呈現一派但熱不寒之象。
臨床表現
陽明癉瘧的主要證候特徵為:
- 但熱不寒:瘧發時僅見高熱,無明顯畏寒戰慄,此與一般瘧疾先寒後熱之症迥異。
- 少氣煩冤:熱邪耗氣,故見氣短乏力;熱擾心神,則心煩悶亂,甚則躁擾不寧。
- 手足熱而欲嘔:陽明經多氣多血,熱邪充斥四末,故手足灼熱;胃熱上衝,則泛惡欲吐。
- 面赤口渴:陽明之熱上熏,故面色紅赤;熱灼津液,故口乾引飲。
- 脈象數大:即便熱勢稍退,脈象仍顯數而洪大,此為陽明氣分熱盛之徵。
治法與方藥
針對陽明癉瘧的治療,當以清泄陽明、透解瘧邪為原則,經典方劑選用白虎加桂枝湯。該方以白虎湯清陽明氣分大熱,佐桂枝疏解肌表、調和營衛,兼能引邪外出。若兼見津傷甚者,可酌加天花粉、麥冬以滋陰生津;若熱邪擾神而煩躁明顯,可加梔子、淡竹葉以清心除煩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癉瘧:廣義泛指以但熱不寒為主症的瘧疾,《內經》強調其與肺熱體質相關。
- 溫瘧:仲景所述,特指「身無寒但熱」之瘧,與陽明癉瘧互為異名,然溫瘧更側重表證未盡之熱象。
- 瘧疾總論:瘧疾分類繁多,除陽明癉瘧外,另有少陽正瘧、太陰寒瘧等,皆需依據六經辨證論治。
陽明癉瘧的辨證關鍵在於把握陽明熱盛與瘧邪交結的病機,其治療體現了中醫「清熱透邪」與「標本兼顧」的學術思想,對後世溫病學派的發展亦具啓發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