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腑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腑病

陽明腑病,亦稱「陽明腑證」,為《傷寒論》中六經病之一,屬陽明病範疇,主因邪熱內傳陽明,與腸中糟粕搏結,形成燥屎內結之實熱證。此證多由太陽病失治、誤治,或邪熱直犯陽明所致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胃家實」,即胃腸燥熱結實,腑氣不通。

臨床表現

陽明腑病之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潮熱:熱邪內結陽明,故見日晡潮熱(申時熱勢加重)。
  • 汗出異常:裡熱熾盛,逼迫津液外泄,故見自汗出,甚則大汗淋漓。
  • 神識異常:熱擾神明,可見譫語(胡言亂語)、煩躁,甚則狂亂不寧。
  • 惡熱:陽明裡熱充斥,故不惡寒而反惡熱,患者喜揭衣被,揚手擲足。
  • 大便燥結:燥熱內結,腑氣不通,故見大便硬結不通,腹滿硬痛,按之堅硬。
  • 其他兼症:或因熱極生風而見手足乍冷乍溫;熱迫於肺則喘急;熱鬱肌膚則發斑、發黃。

病因病機

陽明腑病之形成,主要有以下途徑:

  1. 太陽傳變:太陽病發汗太過或誤下,津液耗傷,邪熱內傳陽明,化燥成實。
  2. 少陽轉屬:少陽病誤治或失治,邪熱漸入陽明,與腸中糟粕相結。
  3. 直入陽明:素體陽盛或陽明本有宿食,外邪直犯陽明,迅速化熱成實。

其核心病機為「燥熱內結,腑氣不通」,氣機壅滯則腹滿脹痛,熱盛傷津則便硬難下,熱擾心神則見神昏譫語。

診斷要點

陽明腑病之診斷,當結合以下特徵:

  • 主症:潮熱、譫語、腹滿痛拒按、大便不通。
  • 舌脈:舌苔老黃或焦黑燥裂,脈沉實有力或滑數。
  • 腹診:腹部硬滿,繞臍痛,按之堅硬如石。

治療原則

陽明腑病以「通下腑實」為大法,根據邪結輕重及兼證差異,選用不同下法:

  1. 大承氣湯:用於「痞、滿、燥、實」俱備之重證,見潮熱譫語、腹滿硬痛、大便不通者。此方以大黃瀉熱蕩實,芒硝軟堅潤燥,厚朴、枳實行氣除滿。
  2. 小承氣湯:適用於「痞、滿、實」而燥結未甚者,見腹滿便秘、譫語潮熱,但無燥屎堅結之象。方中僅用大黃、厚朴、枳實,不用芒硝,藥力較緩。
  3. 調胃承氣湯:針對燥熱結聚偏於上中焦,見口渴心煩、腹微滿、大便不通者,以甘草緩和大黃、芒硝之峻烈,重在調和胃氣。
  4. 潤下法:若熱結津虧,大便硬而未至燥實,可選用麻子仁丸潤腸通便;或外用蜜煎導、豬膽汁導法,適用於津液不足之習慣性便秘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陽明經病:邪熱充斥陽明經脈,見身熱、大汗、口渴、脈洪大,但未入腑成實,治宜清熱生津,如白虎湯。
  • 陽明病:廣義包含陽明經病與陽明腑病,狹義則特指陽明腑實證。

陽明腑病為外感熱病之極期階段,其辨證須緊扣「燥、熱、實」三要素,及時攻下存陰,以防熱極生變,轉為厥陰危候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吳鞠通等皆強調「下不厭遲」,需待腑實已成方可峻下,以免誤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