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經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經腳氣

陽明經腳氣,係指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流注於足陽明胃經所引發之腳氣病,首載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卷三》。其病因多由外邪侵襲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致使經脈失養,發為疼痛腫脹等證。

證候特徵
患者多現寒熱往來、時作呵欠、口鼻乾燥、腹部脹滿等陽明經腑失調之象。疼痛沿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而生,自髀關、膝臏向下延伸,經脛骨外側(胻外廉),至足背(足跗),終抵中趾內側。邪氣性質不同,症狀亦有差異:

  • 風邪偏盛:多伴自汗出,痛處遊走不定。
  • 寒邪偏盛:疼痛劇烈,局部拘急,無汗惡寒。
  • 暑邪偏盛:身熱煩躁,口渴心煩。
  • 濕邪偏盛:肢體沉重難舉,腫滿按之如泥。

病機分析
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,主司受納水穀、化生氣血。外邪客於經脈,氣血壅滯,不通則痛;若濕濁內蘊,困阻陽明,則見腫滿重著;暑熱擾經,則兼見熱象;風寒襲絡,營衛失和,故現寒熱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通利經絡、祛邪外出」為則,《三因方》主張「微利之」,使邪從下泄,方如大黃左經湯(主含大黃、枳實、厚朴等)。臨證亦需據邪氣偏勝加減:

  • 風勝:配伍防風、羌活以祛風通絡。
  • 寒勝:佐以桂枝、細辛溫散寒凝。
  • 暑勝:加滑石、黃芩清暑透熱。
  • 濕勝:合用蒼朮、薏苡仁化濕利濁。

另有針灸之法,常取陽明經穴如足三里、解溪、內庭等,以疏通經氣,調和氣血。

古籍延伸
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腳氣之病,由濕邪乘虛而入,流注腳膝。」《醫學綱目》亦指出:「陽明經腳氣,當辨其邪之兼夾。」均強調外邪與經絡虛實相關,治法需因證而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