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經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經證

陽明經證,又稱陽明經病,屬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中陽明病之一種證型。其病機主要以邪熱亢盛於陽明經脈為主,臨床表現有身熱、汗出、不惡寒反惡熱等典型症狀。此證名見於《醫學心悟》,與陽明腑證相區別,後者以腸腑燥結為主,而陽明經證則側重於經脈熱盛。

病因病機
陽明經證多因外邪內傳陽明,或太陽病未解,邪氣化熱入裏所致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邪入陽明易從燥化熱,形成經熱熾盛之候。熱邪壅滯於陽明經脈,充斥表裏,故見壯熱、大汗、脈洪大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發熱:熱勢高漲,不惡寒,反惡熱,體溫持續升高。
  2. 汗出:熱迫津液外泄,故大汗淋漓,汗出而熱不解。
  3. 口渴:熱灼津傷,口乾舌燥,喜冷飲。
  4. 面赤:陽明經行於面部,熱邪上擾則面赤潮紅。
  5. 脈象:脈洪大而數,反映陽明熱盛於外。
  6. 舌象:舌質紅,苔薄黃或黃燥。

治法與方藥
陽明經證治宜清解陽明經熱,主方選用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。若兼津氣耗傷,可加人參(即白虎加人參湯);若熱鬱胸膈,心煩懊憹,可合梔子豉湯以清宣鬱熱。

鑑別診斷
陽明經證需與其他陽明病證型區分:

  • 陽明腑證:見腹滿硬痛、便秘、潮熱譫語等,治宜攻下燥結,方用承氣湯類。
  • 太陽陽明合病:兼有表證未解,可選用葛根湯解表清裏。

理論依據
《傷寒論》第176條云:「傷寒脈浮滑,此以表有熱、裏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」後世註家多認為「裏有寒」為傳寫之誤,當作「裏有熱」,符合陽明經證熱熾之病機。清代醫家柯琴於《傷寒來蘇集》進一步闡明,陽明經證屬「熱在肌肉」,與腑證之「熱結腸胃」有異。

陽明經證為外感熱病重要證型,其辨治體現中醫「清熱存津」之法,對後世溫病學派發展亦有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