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痙

陽明痙為中醫病證名,屬痙病之一,多由陽明經熱盛或腑實內結,耗傷津液,筋脈失養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陽明經氣亢盛,熱極生風,或燥屎內結,腑氣不通,津液虧耗,筋脈拘急而發為痙證。

證候特徵

陽明痙臨床表現以筋脈強直、肢體拘攣為主,具體可見:

  1. 頭頸強急:頭部低垂,目視下方,頸項強硬不柔。
  2. 四肢牽引:手足牽掣拘急,肘膝相構(關節屈曲僵硬如弓)。
  3. 胸腹滿實:胸滿煩悶,腹硬拒按,甚則臥不著席(因背肌強直而平臥困難)。
  4. 口噤齘齒:牙關緊閉,上下齒齘動有聲。
  5. 二便閉結:若兼陽明腑實,可見大便堅硬、小便短赤,或潮熱譫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盛傷津: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外感熱邪或內傷積熱,燔灼津液,經脈失濡,風火相煽而致痙。
  2. 腑實燥結:邪熱內傳陽明之腑,與腸中糟粕搏結成實,燥屎內阻,氣機壅滯,津液不能布達筋脈,故見拘攣強直。

治法方藥

陽明痙辨證須分經證、腑證:

  1. 陽明經熱:若熱邪壅盛未結腑實,可用白虎湯清泄陽明氣分熱邪,酌加葛根、鉤藤疏風解痙。
  2. 陽明腑實:若燥熱內結、便硬不通,治宜急下存陰,方選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瀉熱通腑,釜底抽薪,使熱除津復而痙自解。

與他痙之鑒別

  • 太陽痙:發熱惡寒、項背強几几,屬表證,宜葛根湯解肌生津。
  • 少陽痙:寒熱往來、胸脅滿痛,治以小柴胡湯和解樞機。
  • 三陰痙:多見虛寒,肢冷脈微,當溫陽濡筋,如附子湯加減。

陽明痙屬裡實熱證,病勢急重,臨證需審其熱結淺深,及時泄熱保津,以防陰竭風動之變。古典醫籍如《證治準繩》《類證治裁》皆強調「下其實而痙自止」,正合《內經》「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