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代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代甲,又稱代指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,指手指或足趾甲周組織化膿性感染,相當於現代醫學的「甲溝炎」。其病名源於病變部位鄰近甲板(爪甲),且膿腫可穿透甲床蔓延,故稱「代甲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代甲多因外傷(如針刺、竹木屑刺傷)、修剪指甲不當,或濕熱毒邪外侵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釀膿。其病機關鍵為熱毒蘊結,與肝經關係密切,因「肝主筋,其華在爪」,爪甲病變常責之於肝經鬱熱或血燥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紅腫灼痛,繼而化膿,膿液可積聚於甲下(稱「甲下膿腫」),致甲板與甲床分離。若膿毒浸淫,可蔓延至對側甲溝,形成「嵌甲」或「甲牀潰爛」。嚴重者伴隨發熱、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壅滯證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膿未成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2. 膿毒腐甲證:甲下積膿,甲板浮起或變色,按之有波動感,舌苔黃膩。
  3. 肝經血燥證:病程遷延,甲周皮膚乾裂脫屑,兼見口苦咽乾,脈弦細。

古籍論述

《諸病源候論·代指候》載:「代指者,其指先腫,焮熱疼痛,其色不黯,然後方緣爪甲邊結膿,極者爪甲脫也。」指出本病由熱毒攻注爪甲所致,並描述其發展過程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提出「代指無非熱毒成」,強調清熱解毒為治療大法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解毒、活血透膿為主,外治與內服並重。初期未潰者可用金黃散外敷;膿成則切開引流,必要時剔除部分甲板;若屬肝經血燥,輔以養血潤燥。傳統亦常用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鮮藥搗敷,或配合針刺放血瀉熱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代指:與代甲同義,古籍多用此稱。
  • 甲疽:指爪甲兩旁化膿性感染,與代甲相似但病位更側重甲溝。
  • 蛻甲:泛指爪甲脫落,可為代甲後期表現之一。

代甲雖屬外科小疾,然失治可致爪甲畸形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對其病因、治法論述詳實,體現中醫對局部病變與整體調節的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