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明厥,為中醫六經厥證之一,屬《內經》所載病證範疇。《素問·陽明脈解篇》明言:「陽明厥則喘而悗」,揭示其核心病機在於陽明經氣逆亂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 陽明經屬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,多氣多血,主司傳化。當邪熱熾盛或氣血逆亂上衝時,可發為陽明厥。其典型證候包括:
- 氣逆喘滿:陽明氣逆犯肺,出現呼吸急促、胸悶不舒(悗)。
- 陽明實熱:邪熱內擾神明,可見妄言譫語、奔走呼叫。
- 腑氣壅滯:腹滿拒按、大便不通,乃燥熱結於腸腑。
- 面赤氣粗:陽明經循面頰,熱邪上蒸故面紅目赤。
與六經厥之關係 陽明厥為六經厥證中屬陽明經病變的特殊表現,與太陽、少陽等經厥證有別。三因方歸納其病因可因外感熱邪直中陽明,或內傷飲食積熱,導致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之變證,甚則熱極生風。
古籍補充要義 《傷寒論》雖未直接提及「陽明厥」,但陽明篇所述「胃家實」發狂、譫語等證,與此病機相通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類經》注云:「陽明氣逆,則陽邪亢極,故令喘悗。」強調其熱盛氣逆之本質。
治法啟示 歷代醫家多宗「熱者寒之」「上者下之」原則,可參酌白虎湯清泄陽明經熱,或承氣湯類通腑瀉熱,使逆亂之氣得降。若兼見厥陰風動者,需配合熄風開竅之法。
(按:原條目所述「面赤」一症,臨床須與少陰戴陽證相鑑別,陽明厥之面赤多伴見汗出、煩渴等實熱徵象,此為辨證關鍵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