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明衄
概念與定義
陽明衄,又稱陽明經鼻衄,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之一,專指由陽明經熱盛所致之鼻出血病症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明確指出:「衄發……從秋至冬,為陽明衄。」此病證與其他類型鼻衄在病理機制上有顯著差異,其特徵為陽明經熱邪上攻,迫血妄行。
病因病機
- 陽明經熱盛:此為陽明衄之核心病機,多因陽明經氣分熱盛,內傳血分,熱迫血行
- 時令因素:秋冬季節陽氣內斂,易致陽明鬱熱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助熱生火,蘊結陽明
- 情志因素:憂思過度,肝鬱化火,木火刑金,間接影響陽明
臨床表現
- 鼻出血量多色鮮紅
- 可能伴隨口乾、口臭
- 部分患者可見牙齦腫痛
- 嚴重者可有發熱、面赤
- 舌質紅,苔黃,脈洪大或滑數
辨證要點
- 經絡辨證:病位在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
- 氣血辨證:初期多為氣分熱盛,久則入血分
- 季節特徵:秋冬季節高發,與自然界陽氣收藏相關
治法方藥
基礎治法
清胃瀉火:陽明衄的根本治則在於清解陽明經熱,引熱下行
常用方劑
-
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
- 組成:當歸、黃連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升麻
- 方義:黃連清胃火,生地涼血,丹皮清熱涼血,當歸養血和血,升麻引經並散火解毒
-
玉女煎(《景岳全書》)
- 組成:石膏、熟地、麥冬、知母、牛膝
- 方義:石膏清陽明氣分熱,知母助清熱,熟地養陰,麥冬滋陰,牛膝引熱下行
加減應用
- 出血量多者:加白茅根、側柏葉
- 兼陰虛者:加玄參、天花粉
- 熱毒熾盛者:加金銀花、連翹
相關理論
陽明衄的理論基礎源自《內經》。《素問·厥論》云:「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、嘔血。」闡明了陽明經熱與衄血的關係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其經脈循行過鼻旁(迎香穴),故陽明熱盛最易導致鼻衄。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鼻衄類型區別:
- 太陽衄:多因表邪鬱閉,腠理不開,邪無出路而致衄
- 肝火衄:由情志不遂,肝火上炎所致,常伴頭暈目赤
- 肺熱衄:多因肺經燥熱,症見咽乾咳嗽
歷史淵源
《傷寒論》已有關於陽明衄的記載,如「陽明病,口燥但欲漱水,不欲嚥者,此必衄。」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,明代《醫學綱目》進一步闡述了陽明衄的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