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三急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明三急下詳論
陽明三急下乃中醫傷寒論中的重要辨證法則,指急性熱病傳變至陽明腑實階段時,出現三種需急用下法(尤以大承氣湯為主)的危急證候。此理論源自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為張仲景對陽明腑實危重症的精闢總結。
三急下證候詳解
第一急下證:"陽明病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"
此證因陽明腑實熱邪熾盛,逼迫津液外泄,表現為:
- 高熱不退(陽明經證)
- 汗出如雨(熱迫津泄)
- 兼見腹滿硬痛、拒按等腑實見症
- 舌苔黃燥或焦黑,脈沉實有力
病機為燥熱內結,津液大傷,恐有亡陰之虞,故須急下行陰以存津。
第二急下證:"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"
此證特點為:
- 視物模糊(目中不了了)
- 眼球轉動不靈(睛不和)
- 大便困難而非完全閉結
- 僅有輕微身熱
- 無明顯表證或裡證(無表裡證)
實為陽明燥熱上擾清竅,真陰將竭之危候,雖外症不顯,但內實已急,須急下以救陰。
第三急下證:"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"
此證多因誤治或病邪傳變所致:
- 發汗後病證未解(發汗不解)
- 腹部脹滿疼痛持續加劇(腹滿痛)
- 按之堅硬有抵抗感
- 可伴見潮熱、譫語等
顯示邪熱已完全入裡成實,腑氣不通,須急下以去實熱。
病理機轉探微
陽明三急下的核心病機為"燥熱成實,真陰將竭"。陽明屬胃與大腸,主津液所生病。當熱邪入裡,與腸中糟粕結為燥屎,會出現:
- 熱邪熾盛,消爍津液
- 腑氣壅滯,升降失常
- 濁氣上攻,神明被擾
- 真陰耗損,陽氣浮越
其中"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"尤為危重,乃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,陰精將竭則目失所養,預示陰陽即將離決。
治療原則與方藥
三急下證均以大承氣湯為主方,該方組成:
- 大黃(苦寒瀉下)
- 厚朴(行氣除滿)
- 枳實(破氣消痞)
- 芒硝(軟堅潤燥)
大承氣湯具急下行氣、蕩滌燥結之效,通過:
- 通腑泄熱,急下存陰
- 降濁通滯,恢復腑氣
- 泄熱解毒,防止熱極生風
運用時須嚴格辨別"痞滿燥實堅"五症俱全,方可投之。若熱結旁流者,可考慮改用調胃承氣湯;若氣滯明顯者,可選用小承氣湯。
鑑別要點
陽明三急下證須與其他類似證候鑑別:
- 與單純陽明經證區別:無大汗、腹滿痛等腑實見症
- 與少陰三急下區別:少有陽虛見症,多見陰傷之候
- 與熱入心包區別:神昏譫語但無腑實見症
臨床尤須細察舌脈:舌質多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起芒刺;脈多沉實有力或滑數。此乃辨證關鍵所在。
陽明三急下理論深刻體現了中醫"急下存陰"的治療思想,對後世溫病學說的發展亦有重要影響,為臨床救治熱病危重症提供了重要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