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三急下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三急下證

陽明三急下證,乃中醫《傷寒論》中所載,指陽明病中必須迅速運用下法治療的三種危急證候。此三證均因邪熱熾盛,津液耗損,腸腑燥結,若不急予攻下,恐致陰竭陽脫,危殆生命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明言此三證治法,皆以大承氣湯為主,以通腑泄熱、急下存陰。

陽明三急下證的主要特徵

1. 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

此證見於《傷寒論》云:「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病機:邪熱內熾,灼傷肝腎陰精,使目失所養,故視物昏蒙、睛珠轉動不靈。陽明腑實,燥屎內結,無形熱邪充斥內外,雖無明顯表證或裡證,但內熱極重,津液將竭。
治法:當以大承氣湯急下熱結,使津液不絕,邪熱得洩,臟腑得安。

2. 發熱汗多

《傷寒論》曰:「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病機:陽明病熱邪入裡,迫津外泄,故大汗不止;然汗出過多,津液大耗,腸腑燥實更甚。若不及時攻下,恐致亡陰亡陽。
治法:急用大承氣湯通腑泄熱,釜底抽薪,使熱不復迫津外泄,津液得以保全。

3. 發汗不解,腹滿痛

《傷寒論》載:「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病機:本屬陽明裡熱,誤用汗法,非但邪不退,反使津液更傷,腸中燥屎堅結,氣機壅滯,故腹滿痛劇烈,甚或拒按。
治法:此等邪熱壅盛、腑氣不通之證,必以大承氣湯峻下熱結,使腑氣得通,脹滿得消,津液不至枯竭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此三證共通特點為陽明腑實、熱盛傷津,若不速下,則陰液枯竭,病勢危篤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強調「急下」之必要性,正體現「急下存陰」之原則。

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具極強攻下之力,能瀉熱通腑、蕩滌燥屎,使熱邪得洩,津液得以迴旋。此方並非單純瀉下,而是透過通降陽明之熱,使人體氣機得以恢復,陰液得以存續,故謂「急下之」實乃救陰之法。

陽明三急下證反映了中醫於急危重症中「治病求本」、「急則治標」的辨證思路,亦為後世溫病學「存津液」原則的重要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