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之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明之陽
陽明之陽,出《素問·皮部論》,為陽明經之陽絡,又稱「害蜚」。此名詞屬中醫經絡理論範疇,主要闡述陽明經在體表的分部與功能特性。
經絡與皮部理論
中醫將人體經絡系統區分為十二正經,各經又於體表對應特定皮部。陽明經包含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,其陽絡主司體表陽氣的布散與防禦功能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提出「害蜚」為陽明之陽的別稱,意指此絡猶如門戶,可驅散外邪(「害」通「闔」,有閉阻之意;「蜚」古同「飛」,喻外邪之迅疾)。
生理與病機
- 生理功能
陽明之陽主陽明經在肌表的氣血運行,協調營衛之氣。足陽明胃經「屬胃絡脾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屬大腸」,其陽絡外聯皮部,內應臟腑,尤與脾胃運化、大腸傳導相關。 - 病理表現
若陽明之陽受邪,可出現體表發熱、瘡瘍或皮膚麻木等症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陽明經病「灑灑振寒」「腹脹鳴」,反映陽絡失調時,外邪內傳或陽氣鬱滯之候。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- 六經辨證:陽明病屬外感熱病之裏熱階段,陽明之陽的異常可為初傳之兆,如出現身熱、汗出等太陽陽明合病。
- 絡病學說:此概念與後世「以通為用」的絡病理論相呼應,陽明之陽鬱阻可致氣血壅滯,甚則化熱成毒。
名詞辨析
「害蜚」一詞強調陽明之陽的防禦特性,而《素問》以「陽明為闔」形容其氣機內聚、主裏的特性,二者相輔相成,共構陽明經「多氣多血」的生理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