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主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主肉

陽明主肉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源於《素問·熱論》:「陽明主肉,其脈俠鼻絡於目。」此理論核心在於闡述陽明經與肌肉生理功能之間的密切關係。

陽明經與胃的關係
陽明經包含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,其中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化生氣血以滋養周身。肌肉的生長、發育及維持依賴氣血濡養,而氣血的生成源於胃對水穀精微的運化,故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穀入於胃,脈道以通,血氣乃行。」胃氣充足則肌肉豐盈有力,反之則見消瘦萎弱。

經脈循行與肌肉濡養
足陽明胃經循行過頸部、胸腹及下肢,與全身肌肉分布相應。其經脈「絡於目」並「俠鼻」,提示陽明氣血對頭面部肌肉的調控,如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陽明經筋「上頸,挾口,合於頄」,主司咀嚼及表情肌活動。此外,陽明經多氣多血,其氣血流注能溫煦濡養肌肉,維持張力與運動功能。

病理表現
若陽明經氣失調,可顯現於肌肉病變。如《傷寒論》中陽明病之「身熱汗自出,不惡寒反惡熱」,反映邪熱熾盛耗傷津液,導致肌肉失潤而見身重、乏力;或胃氣虛弱時,水穀不化而肌失所養,呈現「懈惰」、「四肢不用」等症。

與其他臟腑的關聯
脾胃共為後天之本,脾主肌肉而胃主肉,二者相輔相成。脾主運化水濕,胃主腐熟水穀,脾升胃降協調,則肌肉得養。臨床上調理肌肉病變常從脾胃入手,如補益胃陰以治痿證,或清瀉陽明實熱以緩解熱痹。

此理論亦延伸至針灸治療,如取足三里(胃經合穴)調理脾胃、強健肌肉,印證「陽明主肉」的實踐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