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瘧

陽瘧是中醫學中針對瘧疾的一種分類,主要用以描述病症表現偏於陽證的瘧疾類型,其特點往往與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相關,或病位在表、在氣、在腑者。

基本概念

  1. 三陽瘧
    陽瘧的一種,亦稱「三陽經瘧」,出自《類證治裁·陰瘧》,指瘧疾病邪主要侵襲人體的三陽經絡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。三陽瘧的發病特點與三陰瘧(病在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相對,病程較短,病位較淺,症狀較為表實,常見發熱較重、惡寒較輕、頭痛、身痛等陽熱症狀。
  2. 在表、在陽、在氣、在腑之瘧
    根據《醫學入門·瘧》所載,陽瘧亦可泛指瘧邪偏居於人體陽證範疇者,包括:

    • 在表:邪氣侵犯肌表,屬太陽經瘧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項強痛
    • 在陽:病邪偏盛於陽分,或影響陽經氣機,如少陽瘧之寒熱往來
    • 在氣:病變以氣分為主,熱象明顯,如陽明瘧之高熱、大汗
    • 在腑:瘧邪深入六腑,如胃瘧、大腸瘧等,常見腑氣不暢症狀

病因病機

陽瘧的形成多由外感瘧邪(瘧氣或瘧毒)所致,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」具體病機可歸納如下:

  1. 邪居陽經:瘧邪侵犯三陽經脈,正邪交爭,營衛失和,故見發熱、寒戰交替。
  2. 痰濕阻滯:若兼夾痰濕,可影響陽經氣血運行,加劇症狀。
  3. 暑熱鬱結:夏季感受暑邪,鬱久化熱,至秋季發為陽瘧,以高熱、口渴、脈洪為特徵。

臨床表現

陽瘧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發作時寒熱特點:發熱較顯著,惡寒較輕,或寒熱往來(少陽證),或但熱不寒(陽明證)
  • 伴隨症狀:頭痛、身痛、面赤、煩渴、汗出、脈洪數或弦等陽熱證候
  • 病程特點:發作較急,病程較短,相較陰瘧而言,病邪較易驅除

治療原則

陽瘧的治療當以和解少陽、清泄陽明、疏解太陽為主,並視其兼夾證候配伍相應藥物:

  • 太陽瘧:疏風解表,方用桂枝湯加減
  • 少陽瘧:和解少陽,方用小柴胡湯
  • 陽明瘧:清熱瀉火,方用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
  • 兼夾痰濕:可配伍草果、檳榔、厚朴等燥濕化痰

陽瘧是瘧疾病證分類中的重要概念,其辨證與治法體現了中醫「分經論治」的特色,臨床需結合具體證型加以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