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氣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氣盛

一、病證名
陽氣盛指人體陽氣偏亢,呈現熱性病理狀態,屬中醫「陽盛則熱」之病機。此證多因外感熱邪、情志化火,或飲食辛燥積熱所致,表現為身熱、面赤、煩躁、口渴喜冷飲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症狀。《靈樞·淫邪發夢》提及「陽氣盛則夢大火燔焫」,即陽亢至極時,夢境多見烈火灼燒之象,反映體內火熱熾盛。此證需與陰虛陽亢之虛熱證鑑別,後者兼見陰液虧耗之象。

二、生理狀態
陽氣盛亦可指陽氣旺盛之生理現象。《靈樞·口問》載「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」,描述人體由睡眠(陰氣主靜)轉為覺醒(陽氣主動)之自然節律。此類陽氣充盛者,多表現為精力充沛、抗寒力強、代謝旺盛,屬健康之體質,尤常見於青壯年或氣血充實者。

三、中醫理論延伸

  1. 與經絡關聯:陽氣盛者,手足三陽經氣血偏亢,可循經出現熱象,如陽明經盛見額熱、齒痛;少陽經盛見偏頭痛、耳鳴。
  2. 五臟相關:心陽盛則煩躁多言;肝陽盛則易怒頭脹;胃陽盛則消穀善飢。然臟腑陽氣過盛,日久可灼傷陰津,轉為陰虛陽亢或痰火內擾之變證。
  3. 治療原則:病理性陽氣盛,中醫以「熱者寒之」為治則,選用黃芩、梔子、石膏等清熱藥,或針刺瀉陽明、大椎等穴以泄熱。

四、典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,生理性陽氣盛為生命活力之源,然過猶不及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進一步闡述「陽勝則身熱」,指出陽氣偏勝不僅表現為局部熱象,更可影響全身氣機升降,甚則耗氣傷津,此為中醫平衡陰陽思想之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