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強
證名
陽強,又稱「強中」,屬中醫男科病症範疇。其主證為陰莖異常勃起,久久不痿,甚者伴隨精液無法排出或自出之現象。此症最早記載於《張氏醫通·雜門》,後世醫家多沿用其名,並進一步闡發病機與治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陽強之發病與陰陽失衡、相火妄動密切相關,主要病機可分三類:
- 腎陰虧虛,虛陽妄動:素體陰虛,或房勞過度,耗傷腎精,致腎陰虧損,陰不制陽,虛火內擾,逼迫陰莖長舉不痿。
- 肝經濕熱,下注宗筋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;或嗜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濕熱循肝經下擾陰器,致使陽強不倒。
- 瘀血阻絡,氣機窒塞:外傷或氣滯血瘀,阻滯玉莖絡脈,氣血壅滯而發為陽強。
臨床表現
除陰莖持續勃起外,依病機不同,伴隨症狀亦有差異:
- 陰虛火旺: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肝經濕熱:陰部潮濕黏膩、煩躁易怒、小便短赤、舌苔黃膩、脈弦滑。
- 瘀血阻絡:陰莖腫痛、色深紫暗、舌質瘀斑、脈澀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」為原則,依據證型選方用藥:
-
滋陰降火
- 常用方劑:知柏地黃丸、大補陰丸加減。
- 藥物選用:鱉甲、阿膠、玄參、黑芝麻、女貞子等滋補腎陰;佐以黃柏、知母清降虛火。
-
清利肝經濕熱
- 常用方劑: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藥物選用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;澤瀉、車前子導濕熱下行。
-
活血化瘀通絡
- 常用方劑:血府逐瘀湯合芍藥甘草湯。
- 藥物選用:桃仁、紅花、赤芍活血散瘀;川牛膝引藥下行兼通經脈。
外治法與特殊處置
古籍記載對房勞後「吐舌不收」者(亦歸屬陽強範疇),可急用梅花冰片研末外摻舌面,取其辛涼走竄之性以收斂浮陽。另可配合針灸,取穴如太溪(滋腎陰)、三陰交(調肝脾腎)、行間(瀉肝火)等,以平調陰陽。
附錄·古籍參考
《張氏醫通》強調陽強屬「真陰虧竭」之候,治法當以大補真陰為主,書中列舉巴戟天、補骨脂、菟絲子等溫潤之品,意在「陽中求陰」,佐以豬脊髓、牛角腮等血肉有情之物填補精髓。此類用藥思路,充分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之辨證精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