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強不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強不密

陽強不密,語出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故陽強不能密,陽氣乃絕。」此為中醫經典病機術語,闡述人體陽氣過亢而失其固密之性的病理狀態。

基本概念

陽氣失常

中醫理論中,陽氣主溫煦、推動與固攝,須保持「密而不亢」的平衡狀態。《內經》強調「陰平陽秘」,若陽氣過亢(陽強),則其固密功能受損,無法正常斂藏於內。此即《類經》所注:「陽強則不能密於陰,陰氣必因此而消亡。」

陰陽互損機制

陽氣過盛則迫使陰津外洩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陽亢則陰必衰,火盛則水必虧。」陽強不密初期可見面赤、煩熱等實熱證,日久則因陰液耗損轉為陰虛內熱,甚則「陽氣乃絕」——即陽氣因失去陰精涵養而耗竭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臨床表徵

典型症狀

  1. 陽亢之象:頭痛目赤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
  2. 固攝失司:自汗盜汗、遺精早洩、月經過多
  3. 陰液耗傷:口乾咽燥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津

相關病證

此病機常見於:

  • 肝陽上亢證:陽氣亢逆於上,伴眩暈耳鳴
  • 陰虛火旺證:陽強日久灼傷真陰,見潮熱顴紅
  • 戴陽證:虛陽外越而面赤如妝,屬危重之候

理論延伸

與「格陽」之異同

《醫宗金鑒》區分:「陽強不密者,陽亢於內;格陽於外者,陽浮於表。」前者源於陽氣過盛,後者多因陰寒內盛逼陽外越,雖皆見熱象,然病機迥異。

經絡氣化角度

足少陰腎經主封藏,若相火妄動(如朱丹溪所言「凡動皆屬火」),可導致少陰失守,陽氣不能潛藏於命門,反而上擾心神、外灼肌腠,此即《黃帝內經靈樞註證發微》所謂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之理。

陽強不密之病機,深刻體現中醫「亢害承制」的平衡觀,為後世治療陽亢、陰虛類疾病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