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強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強舌
陽強舌,又稱「舌吐長不收」,為中醫舌診之特殊病證,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三》。其特徵為舌體伸出口外,難以自主收回,或僵硬腫脹,活動受限。此病名中之「陽強」,意指陽氣亢盛或經絡失調,導致舌體功能異常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陽強舌的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、經絡阻滯及氣血運行異常密切相關,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- 心火亢盛:心開竅於舌,若心經鬱熱化火,循經上炎,燔灼舌體,可致舌體腫脹僵硬,伸長不收。
- 肝風內動:肝主筋,舌為筋之聚。肝陽上亢或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擾動舌絡,則舌體強直顫動。
- 痰熱擾神:痰濁內蘊,鬱久化熱,痰熱互結,上蒙清竅,壅滯舌絡,亦可致舌體僵直外伸。
- 陰虛陽亢:腎陰虧虛,水不制火,虛陽上浮,舌失濡養而乾燥強直。
- 氣血瘀阻:氣滯血瘀,舌絡不通,舌體失於濡潤,則伸縮不利。
臨床表現
患者舌體多見以下特徵:
- 舌質紅絳或紫暗,苔黃燥或少津。
- 舌體腫脹、僵硬,或震顫不止。
- 伴隨症狀或見面赤口渴、煩躁失眠(心火亢盛);或頭暈目眩、肢體抽搐(肝風內動);或胸悶痰多、神昏譫語(痰熱擾神)。
治法與用藥
治療以清熱瀉火、熄風通絡、化痰開竅為主,需辨證施治:
- 心火亢盛:黃連解毒湯加減,重用黃連、梔子清心瀉火。
- 肝風內動:羚角鈎藤湯合鎮肝熄風湯,平肝潛陽。
- 痰熱擾神:黃連溫膽湯配合安宮牛黃丸,化痰開竅。
- 陰虛陽亢:大補陰丸或三甲復脈湯,滋陰降火。
- 氣血瘀阻:血府逐瘀湯加丹參、赤芍,活血通絡。
古籍考據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將其歸為「舌縱」範疇,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病因。明代《醫林繩墨》提及:「舌強而腫,多因火鬱」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風火痰瘀,皆能令舌強直」,可見歷代對本病機理論述詳盡。
陽強舌屬中醫急重症之一,其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象變化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