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【陽蹻】

陽蹻為奇經八脈之一,隸屬蹻脈系統,與陰蹻相對,共同調節人體陰陽平衡與肢體運動功能。其脈氣起於足跟外側(申脈穴),沿下肢外側上行,經脅肋、肩部,上至口角,最終與手足太陽、足陽明經脈交會於目內眥(睛明穴)。

一、經脈循行與生理功能

  1. 循行路線
    陽蹻脈始於足太陽膀胱經之申脈穴(外踝下凹陷處),經外踝後方,沿下肢外側上行,過髖關節、脅肋側腹,循行至肩部(巨骨穴),再上頸部(地倉穴),最終與陰蹻脈會於目內眥,並入腦。
  2. 生理作用

    • 主司運動:陽蹻主「動」,與陰蹻之「靜」相對,共同調控下肢動作、眼瞼開合及肢體靈活度。
    • 調和陰陽:陽蹻脈氣盛則陽亢(如失眠、躁動),陰蹻盛則陰偏(如嗜睡、精神萎靡)。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云:「陽蹻為病,陰緩而陽急。」意指陽蹻病變時,陽側肌膚拘急,陰側反見弛緩。
    • 濡養眼目:陽蹻上行至目,與睛明穴交會,參與目之開合及視覺調節。

二、重要腧穴:申脈

申脈為陽蹻脈之起始穴,亦是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陽蹻。《針灸大全》稱其為「陽蹻之郄」,具激發陽蹻經氣之效。

  • 定位:足外踝正下方凹陷處。
  • 主治
    • 陽蹻失衡之失眠、癲癇(陽氣亢盛)。
    • 足踝攣痛、下肢痿痹(經絡不通)。
    • 頭痛、目赤(陽熱上擾)。

三、陽蹻病候與調治

據《靈樞·寒熱病》,陽蹻病變可現「目痛從內眥始」「陰緩而陽急」等症,臨床常見:

  • 實證:陽氣過盛致失眠、躁動、肢體外側拘急。
  • 虛證:陽氣失養見嗜睡、下肢痿弱無力。
    傳統治法包括針灸(取申脈、後溪等穴)、導引(如「躡足跟」以刺激陽蹻),及藥物調理(如龍骨、牡蠣潛陽安神)。

四、與他經關係

陽蹻脈與足太陽膀胱經、手太陽小腸經多處交會,其病候常與太陽經症狀夾雜。此外,陽蹻與陰蹻協調如「一陰一陽」,二者失衡則影響睡眠節律(《靈樞》稱「蹻脈滿而人寤」),為中醫治療不寐之關鍵經脈。

陽蹻之理論深植於《內經》《難經》,後世醫家如張潔古、李時珍等進一步闡發其臨床應用,今仍廣泛用於針灸與內科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