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蹻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蹻病
陽蹻病,指陽蹻脈經氣失調所引發的一系列病候。陽蹻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與陰蹻脈相對,二者共同調節人體的清醒與睡眠,並主司肢體運動功能。
陽蹻脈的生理功能
陽蹻脈起於足跟外側(申脈穴),沿下肢外側上行,經脅肋、肩部,上行至頭面,入於目內眥(睛明穴),與陰蹻脈交會。其功能主要體現於:
- 調節寤寐:陽蹻主司陽氣運行,陽氣盛則人體處於清醒狀態(《靈樞·寒熱病》云:「陽氣盛則瞋目」),反之則昏沉欲睡。
- 控制肢體活動:陽蹻脈與陰蹻脈協調,維持肢體運動的平衡。若陽蹻氣盛,則表現為肢體外側拘急;若陰蹻氣盛,則內側拘急。
陽蹻病的臨床表現
根據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所述:「陽蹻為病,陰緩而陽急。」陽蹻脈發生病變時,常見以下症狀:
- 肢體運動異常:下肢外側(陽側)筋脈拘急,而內側(陰側)弛緩,表現為足部外翻、行走不便,甚則癱瘓。
- 神志病證:陽氣亢奮,可導致驚癇、躁動不安、失眠難寐等。
- 目疾:陽蹻脈上行至目,若經氣失調,或見目赤腫痛、張目不閉等症。
病因病機
陽蹻病的發生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邪客於陽蹻脈,導致經氣受阻,引發筋脈拘急。
- 內傷情志:憂思過度或驚恐傷神,擾動陽蹻之氣,出現寤寐失常或肢體運動障礙。
- 氣血失和:陽蹻脈依賴陽氣溫煦,若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,可致陰陽失調,發為病候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陽蹻病,需辨別虛實寒熱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- 陽蹻亢盛證
- 表現:失眠、易驚、下肢外側拘急、足外翻。
- 治法:瀉陽蹻、鎮靜安神,可針灸申脈、後溪等穴,或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陽蹻虛弱證
- 表現:嗜睡、下肢無力、行走不穩。
- 治法:溫補陽蹻,調和陰陽,可灸照海、申脈,配合右歸丸等方劑。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現代醫學中的某些神經系統疾病,如腓總神經損傷所致足下垂、肌張力異常等,其症狀與陽蹻病有相似之處,可從經絡辨證角度加以探討。
陽蹻病的研究不僅體現中醫經絡理論的獨特性,亦為臨床治療肢體運動障礙及睡眠疾患提供重要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