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蹻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蹺脈病

陽蹺脈病乃指足陽蹺脈經氣運行失常所引致之病理證候,屬中醫學「奇經八脈病」範疇。陽蹺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其循行路線及生理功能與人體運動機能、神志活動及目系功能密切相關。當外邪侵襲或內傷導致陽蹺脈經氣逆亂時,即會產生一系列特殊臨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「邪客於足陽蹺之脈」(《素問·繆刺論》),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經脈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。
  2. 經氣逆亂:陽蹺脈起於足跟,主司肢體運動,經氣逆亂則出現肢體拘急或弛緩。
  3. 陰陽失衡:陽蹺脈與陰蹺脈相互協調,陽蹺脈病則「陰緩而陽急」(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),表現為陽氣偏亢之證。
  4. 痰熱上擾:痰熱內生,循經上擾,可致「狂走,目不昧」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,出現神志異常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肢體運動異常:典型表現為下肢外側肌肉拘急(陽急),內側肌肉弛緩(陰緩),行走時足部外翻。
  2. 目系症狀:「目痛從內眥始」(《素問·繆刺論》),多見眼睛內眥疼痛,或目赤腫痛。
  3. 神志異常:陽氣亢盛可致躁動不安、狂走、失眠等,「目不昧」即指無法閉目安眠。
  4. 頭面症狀:或見頭痛、面肌抽搐等陽經循行部位不適。
  5. 脈象特徵:患側陽脈(如趺陽脈)搏動異常,或見弦急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阻絡型:肢體拘急疼痛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,脈弦緊。
  2. 痰熱擾神型:狂躁不安,夜不能寐,面紅目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陽亢風動型:下肢拘急抽搐,頭暈目眩,舌紅少津,脈弦細數。
  4. 氣血瘀滯型:肢體運動不利,局部青紫腫痛,舌暗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
  1. 疏通經絡:取陽蹺脈交會穴為主,如申脈、仆參、附陽等,配合針灸治療。
  2. 調理陰陽:平衡陽蹺、陰蹺二脈,「以鍼導氣」,使陰陽相協。
  3. 清熱化痰:針對痰熱上擾證型,選用清熱化痰類方藥。
  4. 平肝息風:對於陽亢風動者,當以平肝潛陽為治。

歷代醫家對此病論述精微,《靈樞·寒熱病》提出「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」與陽蹺脈相關;《針灸甲乙經》則詳載其循行與腧穴。臨證時需結合整體辨證,細察陰陽盛衰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