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竅
陽竅為中醫學之名詞,泛指人體頭面部之孔竅,包括眼、耳、鼻、口等部位。頭面為「諸陽之會」,乃全身陽氣匯聚之處,故其孔竅亦稱「陽竅」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脈度》所述: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。」明代醫家馬蒔於註解中明言:「七竅者,陽竅也。」此處「七竅」即指兩眼、兩耳、兩鼻孔及一口,共七孔,皆屬陽竅範疇。
在中醫理論中,陽竅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尤其與五臟之氣相通。五臟之精氣上注於頭面,濡養諸竅,使其發揮正常功能。例如:
- 目為肝之竅:肝血充足則目能視,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。
- 鼻為肺之竅:肺氣宣發通於鼻,肺失宣降則鼻塞流涕。
- 口為脾之竅:脾開竅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味。
- 耳為腎之竅:腎精充盈則聽力敏銳,腎虛則耳鳴耳聾。
此外,陽竅亦與經絡相連,如手足三陽經皆上行頭面,故陽竅之病變常反映經絡氣血失調。例如陽明經熱盛可致鼻衄、齒痛;少陽經不利可致耳聾、偏頭痛等。
陽竅不僅是感知外界之門戶,更是體內陰陽氣血盛衰之外候。臨床上,醫家常通過觀察陽竅的狀態(如色澤、分泌物、功能異常)以診斷內在臟腑病變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