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殺陰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殺陰藏
陰陽學說術語。「陽殺陰藏」為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中闡述陰陽動態關係的重要概念,與「陽生陰長」相呼應,共同揭示了自然界與人體生命活動中陰陽相互轉化的規律。
釋義:「殺」指肅殺、收束,「藏」意味着封蟄、潛藏。當陽氣由盛轉衰,呈現肅殺收斂之勢,陰氣即隨之封藏內守。此過程體現了陰陽互根互用的關係——陽氣的消退為陰氣潛藏創造條件,而陰氣的斂藏亦為下一輪陽氣的萌發奠定基礎。
理論內涵:
- 自然對應:在四時循環中,秋冬季節陽氣漸衰(陽殺),萬物隨之凋零閉藏(陰藏),如樹木落葉、動物蟄伏。人體亦順應此律,秋冬時氣血內收,代謝趨緩,以蓄積能量。
- 生理體現:陽氣的「殺」表現為人體功能活動的節制(如汗孔閉合、脈象沉伏),陰氣的「藏」則見於精血內聚、津液固攝。二者協調,方能維持「藏而不泄」的冬令生理狀態。
- 病理關聯:若陽殺不足(如陽氣過亢不退),可導致陰藏失職,出現冬不藏精、虛熱盜汗等症;反之,陰藏無力(如陰虛不固),亦可能影響陽氣的正常肅降,引發浮陽外越。
與其他學說的聯繫:
- 五行關係:秋金屬「收斂」,冬水主「閉藏」,與陽殺陰藏之氣化相通。
- 經絡氣機:陽明經氣降斂(陽殺),太陰經氣內聚(陰藏),共司氣血之歸藏。
此概念不僅是中醫時間醫學(如「四時調攝」)的理論基石,亦為臨床辨析陰陽失和病機(如陽亢陰虧、陽鬱陰凝)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