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痧

病名

  1. 定義與病因
    陽痧為痧證之一,主要特徵為腹痛而手足溫暖。其成因多與氣機鬱結、熱毒內蘊相關,或因外感暑熱、勞倦過度、飲食不節等因素所致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痧脹源流》指出:「陽痧,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。出血即安。或因郁氣不通之故。」此類痧證因氣血壅滯,熱毒鬱於經絡,故需通過放血或通調氣血以解其閉塞。
  2. 臨床表現
    陽痧患者常見頭痛眩暈、惡心嘔吐、腹痛如絞、面部潮紅、目赤等症狀,嚴重者甚至出現心胸悶痛、汗出如油、口噤不語等危候。其四肢溫暖、脈象多顯暴數或沈伏,此為熱毒深伏之象。《痧症度針》提到,此症多因「冒暑耕耘,趨炎奔起,或怒勞郁勃,或醉飽迎涼」而發,強調熱邪與氣滯相搏的病理機轉。
  3. 治療原則

    • 外治法:先以刮痧疏通經絡,再配合刺絡放血,以泄熱毒、開閉結。
    • 藥物療法:可選用荊芥湯宣散鬱熱,或鼻嗅臥龍丹以通竅醒神。若熱毒熾盛,可酌予痧藥(如行氣活血、清熱解毒之劑)內服,或飲用涼水以助降火解毒。
    • 禁忌:因熱毒內蘊,嚴禁用溫熱之法(如熱湯、薑汁、燒酒等),恐助火勢而加重病情。
  4. 與其他痧證鑑別
    陽痧屬熱證,與陰痧(寒性痧證,手足厥冷)相對。其辨證關鍵在於手足溫度與脈象變化,治療上亦需區分寒熱,避免誤用溫補。

  5. 病機探討
    中醫認為,痧證多因穢濁之邪或熱毒阻塞氣血,導致經絡不通。陽痧之熱毒鬱結,可影響營衛運行,甚則內擾神明,故急症時需迅速通絡解毒,以防邪陷心包。

(文獻參考:《雜病源流犀燭》《痧症度針》及中醫痧證理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