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生於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生於陰乃陰陽學說之核心內容,闡述陰陽相互依存、互為根本之關係。在中醫理論中,陰陽並非對立,而是互根互用,彼此以對方存在為自身化生之基礎。具體而言,陽氣之功能活動必以陰精為物質依托,而陰精之滋長亦需陽氣之推動,二者相濟為用,維繫生命動態平衡。

理論基礎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」明示陰為陽之根基,陽為陰之外顯。清代徐大椿於《醫貫砭·陰陽論》進一步闡發:「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;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」強調陰陽互根之生理機制——若陰精匱乏,陽氣失其化源;若陽氣衰微,陰精難以滋長。此理論亦體現於治療原則,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提出「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」,意指調補陽氣時須兼顧陰液,使陽氣得陰精資助而生生不息。

人體之體現

  1. 氣血關係:氣屬陽,血屬陰。氣能生血、行血,而血為氣母,載氣以養周身。若血虛(陰損),則氣隨之衰少;氣虛(陽弱),則血行滯澀。
  2. 臟腑功能:五臟藏精(陰)而生化氣機(陽),如腎精(陰)化生腎氣(陽),脾陰濡養以維持脾陽運化。
  3. 津液代謝:津液(陰)之輸布需陽氣溫煦推動,而陽氣之存續又依賴津液滋潤。如《靈樞》所言「陽化氣,陰成形」,二者共同完成水液之氣化與固攝。

臨床應用
「陽生於陰」原則指導中醫治療虛證時注重陰陽雙補。例如:

  • 陽虛證:常於補陽藥(如附子、肉桂)中佐以熟地、山茱萸等滋陰之品,取「陰中求陽」之義。
  • 陰虛火旺:在滋陰降火(如知母、黃柏)時,稍佐溫陽藥物(如肉桂),以助陰液上承,即「陽中求陰」。

此理論亦解釋「孤陰不生,獨陽不長」之病理現象,若陰陽離決,則生命活動終止。故中醫養生強調「陰平陽秘」,透過調攝精神、飲食、起居,使陰陽互生互化,臻於和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