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腑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陽明腑證,即陽明府病,主要表現為陽明經腑的病證,包括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。陽明腑證的臨床表現以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祕等為主。

陽明腑證的病因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外感六淫等因素所致。飲食不節,如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會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陽明腑氣不通,就會發生陽明腑證。情志不遂,如長期抑鬱、焦慮、暴怒等,會造成肝氣鬱結,逆行犯胃,也會引發陽明腑證。外感六淫,如風寒、暑濕、燥熱等邪氣侵犯陽明經腑,也會導致陽明腑證的發生。

陽明腑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祕等。腹痛一般為隱痛或鈍痛,有時伴隨腹脹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腹瀉多為水樣便,也可能伴隨黏液便、膿血便等。便祕則主要表現為幹硬便,並且可能伴有排便困難、大便不爽等。

陽明腑證的治療主要以清熱通腑、行氣止痛為主。常用的方藥包括大承氣湯、大黃蟅蟲丸、保和丸等。

陽明腑證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使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陽明腑證的患者應該盡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以下是《醫學心悟》中有關陽明腑證的論述:

陽明腑證是指陽明府的疾病,其病在陽明,而其證在腑。陽明府指的是胃。胃負責接受和儲留食物,而脾則負責消化吸收,胃和脾互為表裡相合的臟腑。陽明腑證多因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外感六淫等因素所致,表現為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祕等主要臨床表現。

陽明腑證的病機主要是陽明腑氣不通。陽明腑氣不通可能由於飲食不節,過度攝取生冷、肥甘厚味的食物,損傷了脾胃陽氣,從而導致陽明腑氣不通。也可能是情志不遂,如長期抑鬱、焦慮、暴怒等,會使肝氣鬱結,逆行犯胃,出現陽明腑證的症狀。外感六淫,如風寒、暑濕、燥熱等邪氣感染陽明經腑,也會導致陽明腑氣不通。

陽明腑證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祕等。腹痛多為隱痛或鈍痛,並可能伴隨腹脹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腹瀉通常表現為水樣便,且可能伴隨黏液便、膿血便等。便祕多為幹硬便,可能伴有排便困難、大便不爽等情況。

陽明腑證的治療主要是清熱通腑、行氣止痛。常用的方劑有大承氣湯、大黃蟅蟲丸、保和丸等。

陽明腑證的預後一般良好。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使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陽明腑證的患者應該儘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