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腑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陽明腑證,即陽明府病。見《醫學心悟》。詳陽明府病條。
陽明腑證是指陽明經腑的病證。陽明經腑包括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。陽明腑證的臨床表現以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等為主。
陽明腑證的病因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外感六淫等因素所致。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陽明腑氣不通,而發為陽明腑證。情志不遂,如長期抑鬱、焦慮、暴怒等,可導致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而發為陽明腑證。外感六淫,如感受風寒、暑濕、燥熱等邪氣,可侵犯陽明經腑,導致陽明腑氣不通,而發為陽明腑證。
陽明腑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等。腹痛多為隱痛、鈍痛,可伴有腹脹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等。腹瀉多為水樣便,可伴有黏液便、膿血便等。便秘多為干硬便,可伴有排便困難、大便不爽等。
陽明腑證的治療以清熱通腑、行氣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大承氣湯、大黃蟅蟲丸、保和丸等。
陽明腑證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若治療不當,可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陽明腑證患者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以下是《醫學心悟》中關於陽明腑證的論述:
陽明腑證,其病在陽明,而其證在腑。陽明之腑,胃也。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胃與脾為表裡相合之臟腑。陽明腑證,多因飲食不節,情志不遂,外感六淫等因素所致,以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等為主要臨床表現。
陽明腑證的病機,主要為陽明腑氣不通。陽明腑氣不通,可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陽明腑氣不通;亦可因情志不遂,如長期抑鬱、焦慮、暴怒等,可導致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而發為陽明腑證;外感六淫,如感受風寒、暑濕、燥熱等邪氣,可侵犯陽明經腑,導致陽明腑氣不通。
陽明腑證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等。腹痛多為隱痛、鈍痛,可伴有腹脹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等。腹瀉多為水樣便,可伴有黏液便、膿血便等。便秘多為干硬便,可伴有排便困難、大便不爽等。
陽明腑證的治療,以清熱通腑、行氣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大承氣湯、大黃蟅蟲丸、保和丸等。
陽明腑證的預後,一般良好。但若治療不當,可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陽明腑證患者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