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腑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明腑證
陽明腑證,又稱「陽明府病」,屬六經辨證中陽明病之一類,見於清代醫家程國彭所著《醫學心悟》。其病機核心為邪熱內傳陽明胃腑,與腸中糟粕互結,形成燥熱實滯之證,屬裡、熱、實證範疇。
病因病機
陽明腑證多因太陽病不解,邪熱內傳;或津液虧耗,腸道失潤;亦有因燥熱直犯陽明所致。邪熱亢盛於胃腸,與宿食糟粕搏結,形成「燥屎」,阻滯腸道,氣機不通,故見一派實熱壅滯之象,即《傷寒論》所言「胃家實」。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包括:
- 腹滿硬痛:邪熱與燥屎內結,腑氣不通,腹痛拒按,甚者可扪及硬塊。
- 大便祕結:燥熱傷津,腸道失潤,見大便難解或閉結不通,或旁流臭穢清水(熱結旁流)。
- 潮熱譫語:陽明經氣旺於申酉時,故午後熱勢加重;熱擾心神則見神昏譫語。
- 手足濈然汗出:裡熱熾盛,迫津外泄,而四肢為諸陽之本,故汗出集中於手足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、苔黃厚燥裂,甚則焦黑起刺;脈象沉實有力,或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陽明腑證以「瀉熱通腑」為基本治則,代表方劑為 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,峻下熱結,主治痞、滿、燥、實俱重者;若燥實偏甚而痞滿輕,可選 小承氣湯;若熱結未堅,則用 調胃承氣湯緩下和胃。
與陽明經證鑑別
陽明腑證需與 陽明經證(即白虎湯證)區分:
- 陽明經證為無形熱邪瀰散,見身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,但無腑實結滯;
- 陽明腑證為有形熱結,必見腹症及便閉,脈象沉實。兩證亦可並見,稱「陽明經腑同病」。
歷史淵源
《傷寒論》中「陽明病篇」詳述此證,提出「大便難」「腹滿痛」等關鍵指徵;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闡發其與溫熱病腑實的關聯,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擴展承氣類方之運用於熱結旁流、津枯便燥等變證。
陽明腑證為中醫急下存陰之典範,體現「六經實熱,獨取陽明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須緊抓燥熱內結之病機,及時通腑泄熱,以防傷陰耗氣之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