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經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經病

陽明經病,又稱陽明經證,為《傷寒論》六經病證之一,屬陽明病範疇,主要因邪熱熾盛於陽明經脈所致。依其證候特徵及病機差異,可細分為陽明經證陽明腑證,本文專論陽明經病。

病因病機

陽明經病多由太陽表證未解,邪熱內傳陽明,或外邪直犯陽明經脈而成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主肌肉,邪熱亢盛於此,易化燥傷津,故臨床以里熱熾盛、津液耗傷為主要病理特點。

臨床表現

陽明經病典型症狀為:

  1. 身大熱:邪熱熾盛,充斥體表,故高熱不退。
  2. 大汗出:熱迫津液外泄,大汗淋漓。
  3. 大煩渴:熱盛傷津,口乾舌燥,飲水不解。
  4. 脈洪大:陽明熱盛,氣血沸騰,脈來盛大有力。

另《醫學心悟》提出陽明本經證之表現為「目痛、鼻乾、唇焦、漱水不欲咽,脈長」,此為邪熱上擾陽明經脈(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,上行至額顱),津液未至大傷,故雖燥而不欲多飲,與白虎湯證之「大煩渴」有所不同。

治療方藥

  1. 白虎湯(《傷寒論》):

    • 組成: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。
    • 功用:清熱瀉火、益陰生津。
    • 適用於陽明經證熱盛津傷之「四大症」(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)。
  2. 葛根湯(《醫學心悟》方,非《傷寒論》原方):

    • 組成:葛根、升麻、秦艽、荊芥、赤芍、蘇葉、白芷、甘草、生薑。
    • 功用:解肌透表,清瀉陽明經熱。
    • 適用於陽明經邪初犯,以目痛、鼻乾、唇焦為主,未至大熱大渴者。

鑑別要點

陽明經病需與陽明腑病(承氣湯證)區分:

  • 經證:邪熱在經,未結成實,以無便秘、腹滿為特徵。
  • 腑證:熱邪入裡化燥,與腸中糟粕互結,見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譫語等,治宜攻下泄熱(如大承氣湯)。

陽明經病為外感熱病重要階段,其傳變迅速,若失治恐內陷成腑實或耗傷陰液,故需審證明確,及時清解陽明之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