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經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陽明經病

陽明經病,又稱陽明經證,是指由於陽明經受邪所致的病證。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,起於目內眥,下行至鼻旁,經過面頰、口角、下頜,沿頸項、肩背,上達額角,下至胸腹,環繞腰背,至大腿前側,下至足背,沿足外側至小趾外側端。陽明經與胃、大腸相表裡,與外界環境的氣候變化關係密切。

陽明經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發熱:多為高熱,可達40℃以上,常伴有出汗。
  2. 煩渴:口渴明顯,飲水量大,但不易解渴。
  3. 大汗出:汗出量多,汗出後仍感覺身熱。
  4. 脈洪大:脈象浮大有力。
  5. 其他症狀:如頭痛、咽喉腫痛、胸腹脹滿、大便祕結、小便短赤等。

根據《醫學心悟》所載,陽明經病的特徵還包括目痛,鼻乾,脣焦,漱水有欲咽,脈長。

陽明經病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通腑泄熱為主。常用方劑有白虎湯、葛根湯、大柴胡湯等。

預防陽明經病的方法包括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不暴飲暴食,保持大便通暢。此外,還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陽明經病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