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勝

陽勝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概念,指人體陽氣過度亢盛之病理狀態,其核心機轉在於「陰陽失衡」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明確提出:「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」,揭示了陽氣偏勝與熱性證候的內在聯繫。此病機可源於外感六淫(如暑、熱邪氣侵襲)、情志過極(五志化火),或臟腑功能失調(如肝陽上亢、胃火熾盛),導致陽氣相對超越陰液制約之力,形成「陽盛則外熱」之證。

臨床特徵
陽勝之證以「熱、動、燥」為主要表現:

  1. 實熱證候:高熱、面赤、煩渴、汗出而熱不退,脈洪大滑數,舌紅苔黃。
  2. 陰液耗傷:陽勝日久必損陰津,可見口乾咽燥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等「陽勝陰病」之兼證,符合《素問》「陽勝則陰病」之論。
  3. 陽氣亢動:如躁動不安、失眠多語,或肝陽暴亢引發頭目脹痛、眩暈。

與相關概念之辨析

  • 陽盛:常與陽勝互用,但部分注家認為「盛」偏向陽氣絕對有余(如實熱證),「勝」則強調陽氣相對偏勝(如陰虛陽亢)。
  • 陰虛陽亢:屬本虛標實,陰液不足導致陽氣相對偏亢,與陽勝之純實證有異。

治療原則
中醫主張「熱者寒之」,以清瀉陽熱為主,依病位選方:

  • 氣分熱盛:白虎湯清氣泄熱。
  • 陽明腑實:承氣湯類通腑瀉熱。
  • 肝火上炎:龍膽瀉肝湯直折火勢。

陽勝之證若未及時調治,可能進一步灼傷陰血、劫耗津液,甚至化火生風,故早期辨識其病機關鍵於臨床至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