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勝則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勝則熱

「陽勝則熱」一語源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為中醫闡述陰陽失衡所致病機的重要理論。此概念指人體陽氣偏盛,超出正常生理範圍,導致熱性證候的病理表現。中醫學認為,陰陽二者相互制約,陽主熱、動、燥,當陽氣過亢,則易化熱生火,引發一系列熱象症狀。

病機與表現

陽氣過盛可源自外感或內傷:

  1. 外感陽邪:如暑熱之氣侵襲,或傷寒化熱入裏,陽邪亢奮,正邪交爭,呈現高熱、面赤、煩渴、汗出等症。
  2. 內傷陽亢:因情志鬱而化火,或飲食辛辣燥熱,積滯生熱,導致體內陽氣鬱滯不散,見口舌生瘡、目赤、煩躁、便祕、尿黃等實熱之象。

此類熱證多屬「實熱」,與陰虛所致之「虛熱」有別。實熱因陽氣絕對偏勝,正邪俱盛;虛熱則因陰液不足,陽氣相對偏亢,故治法迥異。

與經絡臟腑的關聯

陽勝之熱可影響不同臟腑,其表現各異:

  • 心火亢盛:胸悶心悸、口舌糜爛、失眠多夢。
  • 肝火上炎:頭痛目赤、易怒、脅痛。
  • 胃熱熾盛:消穀善饑、牙齦腫痛、口臭。

治則與方藥舉隅

中醫調理以「熱者寒之」為綱,清瀉實熱為主,如:

  • 黃連解毒湯:瀉三焦火毒,治高熱煩躁。
  • 龍膽瀉肝湯:清肝膽實火,用於脅痛耳鳴。

「陽勝則熱」不僅是症狀描述,更涵蓋病因、病位及傳變規律,臨牀須辨明熱之來源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