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勝則陰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勝則陰病
「陽勝則陰病」為中醫重要病因病理學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。其核心闡述陰陽平衡關係中,陽氣過盛對陰液的病理影響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爲,陰陽相互制約、互根互用。陽主熱、主動,陰主靜、主潤。若陽熱過亢,超出生理範圍,則會消耗陰液,導致陰陽失衡,表現為「陽勝則熱,陰虛則燥」之證。
病理機制
- 陽熱偏勝:外感六淫(如暑熱、燥火)或內生邪火(如情志化火、飲食辛熱),皆可導致陽氣亢盛。
- 陰液耗傷:陽熱煎灼津液,致使陰分受損。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云:「熱勝則津泄」,可見口乾、咽燥、舌紅少津等症。
- 病證演變:初期為實熱證(如高熱、煩渴),日久陽損及陰,轉為陰虛內熱(如盜汗、顴紅、脈細數)。
臨床表現
- 臟腑辨證:
- 肺陰傷:乾咳無痰,鼻咽乾燥。
- 胃陰虧:口渴引飲,消穀善饑。
- 肝陰虛:眩暈目澀,急躁易怒。
- 津液層次:輕則傷津(皮膚乾燥、尿少),重則耗陰(形瘦、舌光剝)。
經典論述支持
- 《素問·逆調論》:「陰氣虛則陽氣勝」,指出陰不制陽的病機。
- 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闡明熱邪「耗其真陰」的傳變規律,與「陽勝則陰病」相互呼應。
此理論不僅指導外感熱病辨治,亦為內傷雜病(如消渴、虛勞)提供調和陰陽的思維框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