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盛

在中醫學中,陽盛指人體陽氣亢盛,或感受陽熱之邪而導致的病理狀態。其表現多為實熱證,與「陰虛」不同,屬於陽氣過於旺盛的實證範疇。

陽盛的定義與病機

  1. 陽熱之邪熾盛
    外感陽熱之邪(如暑熱、火邪),或內生實熱(如五志化火、飲食辛辣積熱),皆可導致陽盛。此時,陽氣偏勝,陰津耗損,表現為壯熱、無汗、面赤氣粗、煩躁口渴等熱象。《黃帝內經》亦提及陽盛則熱,其病機涉及氣血運行失常,熱邪內擾臟腑。
  2. 陽氣亢盛
    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陽盛生外熱奈何?岐伯曰: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致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洩熱,故外熱。」此段論述陽盛導致外熱的機轉:上焦氣機壅滯,腠理閉塞,衛氣鬱遏不得散熱,故見體表發熱。陽盛之熱多屬實熱,與陰虛內熱的虛熱不同。

陽盛的臨床表現

  • 熱象明顯:高熱、煩渴、面紅目赤、汗出不解。
  • 氣血亢奮:脈象洪大或數疾,舌紅苔黃燥。
  • 津液受損:口乾咽燥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。
  • 心神受擾:煩躁不寧,甚則譫語狂躁(如陽明腑實證)。

陽盛與臟腑的關係

陽盛可影響多個臟腑,常見證型包括:

  1. 心陽亢盛:心火熾盛,見心悸、失眠、口舌生瘡。
  2. 肝陽上亢:頭痛眩暈、易怒,或見目赤耳鳴(如肝陽化火)。
  3. 胃熱熾盛:消穀善飢、牙齦腫痛(陽明經熱證)。

陽盛的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陽盛以清熱瀉火為主,依病位選方:

  • 氣分熱盛:用白虎湯清洩陽明。
  • 腑實熱結:以大承氣湯通腑瀉熱。
  • 肝火熾盛:以龍膽瀉肝湯清肝降火。

陽盛證需辨別虛實,避免誤用溫補,同時注重護陰,以防熱邪進一步耗傷津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