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盛陰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盛陰傷
陽盛陰傷為中醫學中重要病證名,指人體陽氣過於亢盛,進而耗損陰津,導致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。其理論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明確提出:「陽勝則陰病」,指出陽氣過亢必然損及陰液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熱邪:六淫之邪,尤其是暑熱、溫熱之邪侵入人體,化火化熱,灼傷津液。
- 內傷七情:長期情志失調,如憂思鬱怒,導致氣鬱化火,火熱內熾,耗傷陰分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燥熱或溫補之品,助長陽火,損傷胃陰及津液。
- 素體陽盛:先天體質偏向陽氣偏旺者,易出現陰不制陽的病理傾向。
臨床表現
陽盛陰傷的症狀多表現為熱象與陰虛並見:
- 熱盛證候:高熱、煩躁、面赤、口渴喜冷飲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燥結。
- 陰傷證候: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、皮膚乾燥、盜汗、脈細數等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中醫依邪熱所在的不同層次,採取相應治法,核心原則是「清熱存陰」:
-
氣分熱盛
- 病機:陽明氣分熱熾,未入營血,但已損傷津液。
- 治法:甘寒清熱,生津潤燥。
- 代表方劑: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,若兼津傷明顯,可加天花粉、蘆根。
-
胃腸熱結
- 病機:熱結陽明腑實,津液耗傷,形成「痞、滿、燥、實」之證。
- 治法:急下存陰,通腑泄熱。
- 代表方劑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,峻下熱結以保全陰液。
-
營血熱盛
- 病機:熱邪深入營血,耗傷營陰,甚至動血耗血。
- 治法:清營透熱,涼血滋陰。
- 代表方劑:清營湯(犀角、生地、玄參、竹葉心等)或犀角地黃湯,配伍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。
治療原則與學術思想
中醫強調「存得一分陰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,故在陽熱亢盛時,需兼顧陰液保護。歷代醫家如吳鞠通在《溫病條辨》中提出「治溫病宜刻刻顧其津液」,即體現此理念。除清熱外,後期常配合滋陰藥如麥冬、生地、玄參,以修復受損陰津。
陽盛陰傷的辨治,需結合具體病位與兼證,靈活運用清熱、瀉火、滋陰等法,方能恢復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