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盛陰虛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盛陰虛脈

陽盛陰虛脈為中醫脈診中之特殊脈象,其特徵為「沈取細小,浮取實大」。此脈象之名源於《難經・六難》所載:「沈之損小,浮之實大,故曰陽盛陰虛。」意指當以重按(沈取)探脈時,脈形細弱而小;反之,輕按(浮取)時則呈現實大有力之象。此種脈象反映了體內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,即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。

脈象機理

  1. 陽盛陰虛之本質
    中醫理論認為,陽主外、主熱、主動,陰主內、主寒、主靜。當陽氣過亢,鼓動氣血外浮,故浮取時脈象實大;而陰液虧虛,無法內守濡養脈道,因而沈取時脈形細小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言「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」之體現。
  2. 臟腑病機聯繫
    此脈象常見於肝腎陰虛、虛火內擾,或肺胃陰虧、陽熱外浮之證。例如:

    • 肝腎陰虛陽亢:陰不制陽,肝陽上亢,可見頭暈耳鳴、面赤煩躁。
    • 肺胃陰虛火旺:津液耗傷,虛熱外蒸,伴見乾咳、口乾咽燥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  • 浮沉對比:須細辨脈位深淺,沈取與浮取之力度、形態差異顯著者,方屬此脈。
  • 兼症辨析:陽盛陰虛者多伴見熱象(如潮熱盜汗、咽乾舌紅)及陰虧之徵(如形瘦、脈細數)。

與相似脈象之鑑別

  • 陰虛陽亢脈:雖同屬陰虛,但多以弦細數為主,未必浮取實大。
  • 陽明實熱脈:浮取洪大,然沈取亦充實有力,非陰虛之細小。

此脈象提示陰陽失衡已至一定程度,臨床須結合四診,進一步探究病位與病勢,為辨治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