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盛陰虛失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盛陰虛失血
病證名,首載於《不居集·卷十三》:「陽盛陰虛失血。口鼻出血,皆系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。法當補陰益陽,則血自歸經也。」此證屬中醫血證範疇,病因多由陰液虧耗,陽熱亢盛,陰不制陽,虛火內擾,迫血妄行所致。
病因病機
-
陽盛陰虛:
- 陽盛指體內陽熱偏亢,多因情志化火、過食辛燥,或外感熱邪內傳,致氣分熱熾。
- 陰虛多由久病耗陰、勞倦過度,或腎精虧損,陰液不足,無法斂陽,形成「陰虛內熱」之態。
- 陰虛與陽盛互為因果,陽熱化火,灼傷脈絡,血受熱迫,溢於脈外,發為出血。
-
氣機逆亂:
- 中醫強調「氣為血之帥」,陽盛則氣升無制,血隨氣逆,上沖清竅(如口鼻),或下迫腸道、胞宮,導致多處出血。
臨床表現
- 上部出血:如鼻衄、齒衄、吐血、咳血,血色多鮮紅,伴面赤、口乾、煩躁。
- 下部出血:如便血(遠血或近血)、婦女崩漏,或尿血,常兼見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- 全身徵候:頭暈耳鳴、五心煩熱、脈細數或弦數,顯露陰虛火旺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《不居集》提出「補陰益陽」為總則,實則側重滋陰降火、涼血止血,兼調氣機。
- 滋陰清熱:
基礎方選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熟地、麥冬、牛膝)加減,清胃火兼補腎陰;若肝腎陰虧,可用知柏地黃丸瀉相火。 - 涼血止血:
針對出血,酌加側柏葉、白茅根、茜草炭等;上部出血配赭石降氣,下部出血用地榆、槐花。 - 調和氣血:
若氣逆明顯,輔以四磨湯類行氣降逆,使血不隨氣升。
鑒別要點
- 與陽虛失血區別:陽虛者血色淡黯、畏寒肢冷,脈沉遲,需溫陽攝血(如黃土湯)。
- 與血熱妄行區別:純實熱者出血勢急量多,舌絳苔黃,宜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,而本證屬本虛標實,攻伐需慎。
此證關鍵在「陰虛為本,陽亢為標」,治療需澄源固本,不可一味清瀉,免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