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盛則外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陽盛則外熱」為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提出的重要病理機制,出自《素問·調經論》,闡述外感病初期,正邪交爭於體表所呈現的熱象特徵。其核心病機在於「衛陽鬱遏,不得宣散」,屬六經辨證中太陽病表實熱證的典型表現。
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
《素問·調經論》明確指出:「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致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,故外熱。」此段經文揭示三層病理轉歸:

  1. 上焦氣機壅滯:邪氣侵襲肌表,導致肺衛宣發功能受阻
  2. 腠理開闔失常:汗孔(玄府)閉塞,衛陽之氣被鬱
  3. 陽熱積聚體表:正氣抗邪而化熱,形成「熱不得越」的病理狀態

二、中醫生理病理基礎

  1. 衛氣運行理論:衛氣本應「慓悍滑利」循行於腠理之間,發揮溫分肉、充皮膚、司開闔的作用。當外邪(尤以風寒為主)束表,衛氣被遏則轉化為病理性的鬱熱。
  2. 三焦氣化通道:上焦如霧的功能受阻,影響「開發」「宣五穀味」的作用,導致「氣鬱而化熱」。
  3. 經絡反應機制: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其經氣鬱滯可出現脈浮緊、頭項強痛等兼證,與外熱互為表裡。

三、臨床辨證要點

  1. 熱象特徵
    • 發熱惡寒並見,但熱勢較著
    • 雖身熱而汗出不暢(或無汗)
    • 熱象隨邪正交爭加劇而升騰
  2. 舌脈特徵
    • 舌邊尖紅,苔薄白或微黃
    • 脈浮數或浮緊而數

四、與其他證型的鑑別

相較於「陰虛發熱」的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,「陽盛則外熱」具有鮮明表證特徵;與「陽明經證」的壯熱汗出不同,本證熱未入裡,仍侷限體表。其發展轉歸常循「表鬱化熱→裡熱熾盛→傷津耗氣」的傳變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