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事
在中醫學中,「陽事」乃指男性陰莖及其相關性機能,為腎陽與天癸所主之生理表現。此概念涵蓋陰莖的勃起功能、性慾強弱及生殖能力,與臟腑經絡、氣血陰陽密切相關,尤其以腎氣之盛衰為關鍵。
中醫理論基礎
-
腎主陽事
- 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、主生殖,《素問.上古天真論》提及:「丈夫……二八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,陰陽和,故能有子。」可見腎氣充盈與天癸調和為陽事正常之基礎。
- 腎陽(命門之火)能溫煦宗筋,促使陰莖勃起;腎陰則滋養精血,二者平衡方能使陽事和暢。若腎陽不足,易見「陽事不舉」或「陽事衰弱」;腎陰虧虛則可能導致陽事易興卻早洩或堅而不久。
-
經絡與氣血調和
- 足厥陰肝經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」,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肝氣鬱結或濕熱下注,可阻滯經絡,影響陽事功能。
- 脾胃為後天氣血之源,宗筋(陰莖)需氣血濡養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」故脾胃虛弱亦可能間接導致陽事不健。
古籍記載與藥用參考
歷代醫家對陽事之調治多有論述,如《本草綱目》載補骨脂「興陽事,明耳目」,因其能溫補腎陽、固精助火;另如肉蓯蓉、巴戟天、淫羊藿等,皆為補腎壯陽之常用藥,適用於腎陽虛衰所致之陽事不振。
病理表現
中醫臨牀常以「陽痿」(陽事不舉)、「早洩」、「精冷」等描述陽事異常,其病因多元,或為房勞過度耗傷腎精,或情志失調導致氣滞血瘀,亦有因濕熱、寒凝等外邪侵擾所致。辨證時需分虛實:腎陽虛者多伴腰膝痠軟、畏寒;肝鬱者常見脅脹、嘆息;濕熱下注則多見陰囊潮濕、小便赤澀。
總結
「陽事」之盛衰實為全身陰陽氣血狀態之縮影,調理當以補腎為本,兼顧疏肝、健脾、祛濕等法,方可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