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暑
病名。
- 夏季感受暑熱之邪所致的病證
陽暑,又稱「動暑」、「中暍」,為夏季因暑熱之氣侵襲人體而發生的熱性病證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記載:「陽暑者,乃因暑而受熱者也。」其病因多為盛夏炎熱之時,於烈日下長時間勞作或奔走,導致暑熱熾盛,傷陰耗氣,表現為頭痛、煩躁、身熱熾盛、大渴引飲、大汗淋漓、脈浮數或洪大、氣喘,甚則神倦乏力,動則氣短等。治療陽暑,須辨證論治,依據患者氣虛與火盛程度,選擇清熱、益氣或二者並用之法:
- 暑熱熾盛,氣未大虛者:宜清暑泄熱,選用白虎湯或益元散。
- 熱盛傷津耗氣,汗多脈虛者:宜清熱益氣生津,選用白虎加人參湯、竹葉石膏湯或桂苓甘露飲。
- 暑熱不甚,氣陰兩傷者:宜益氣養陰,選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。
陽暑與暑溫、中暍相關,然暑溫為暑病之深重者,而中暍為古稱,泛指暑熱直中。(參見:暑病、動暑、中暍條)
- 暑溫的一種類型
《醫門棒喝》初集提到:「暑溫者,夏至後所感熱邪也。」陽暑是暑溫中偏於火熱之證,因時令暑熱極盛,或患者素體陽氣偏旺,暑與火相合,化為燥熱之邪。此類陽暑特點為熱勢猛烈,易傷津液,甚至內陷心包,出現神昏譫語等危候。(參見:暑病、口暍條) - 與中暑的關係
《六氣感證要義》中視陽暑即「中暑」,然中暑一詞範圍較廣,涵蓋陽暑與陰暑二者。陽暑專指暑熱亢盛之實熱證,陰暑則為暑季感寒或濕邪鬱遏所致。(參見:中暑條)
中醫機理補充
陽暑的病因,從六淫理論而言,乃暑熱之邪由外侵入,首先犯及肺衛,繼而內傳陽明氣分,導致高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等陽明經熱證。若暑熱熾盛,可進一步耗氣傷津,甚則引動肝風或逆傳心包,出現痙厥、神昏等變證。治療上,「暑病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,終用甘酸斂津」為基本原則,並根據兼夾濕邪與否,配伍化濕或清心開竅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