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眥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眥漏

病證名,指眼內眥(即目內眼角)處生有漏管之症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此症多因心經實火熾盛,上攻於目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久而化腐成漏。臨床表現為大眥部位生有漏管,時有紫紅色血液滲出,周圍皮膚或見紫暈,並可伴隨局部紅腫熱痛等實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心主血脈,開竅於目,心火亢盛則循經上炎,灼傷目絡,導致氣血瘀阻,腐肉成膿,形成漏管。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:「此癥大眥之間生一漏,時流血而色紫暈。病在心部,火之實毒,故要補腎以瀉心也。」此處提出「補腎瀉心」之法,乃因腎水不足則心火無制,故需滋腎陰以涵養心火,標本兼治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清心降火:為治標之要法,常用黃連、梔子、連翹等苦寒之品,直折心火。
  2. 涼血解毒:若見血熱瘀滯,可加牡丹皮、赤芍、生地黃以涼血散瘀。
  3. 補腎瀉心:依《審視瑤函》之論,可配合知母、黃柏瀉腎中伏火,或佐以熟地黃、山茱萸滋補腎陰,使水火既濟。

相關鑑別
需與漏睛瘡相區別。漏睛瘡多因風熱外襲或脾胃積熱所致,症見睛明穴附近腫硬疼痛,甚則潰膿,病位較淺;而大眥漏則以漏管形成為特徵,病位較深,與心火內熾關係密切。

歷代醫家對此症之論述,皆強調心火為病之本,治療上除清瀉實火外,亦需顧及腎水與心火之平衡,方能根除病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