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衰不能抗陰之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衰不能抗陰之病
定義與源流
「陽衰不能抗陰之病」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倪維德所著《原機啓微》。此病主因人體陽氣虛衰,以致白晝視物尚可,入夜則視力昏矇,甚者雖有燈火月光,仍難以辨識物象,即俗稱「雀盲」(夜盲症)。倪氏提出,白晝自然界陽氣旺盛,患者雖陽氣不足,尚能借天時之陽以助視覺;然夜間陰氣當令,陽虛者其氣更弱,無力抗衡陰盛之勢,故夜視障礙尤顯。
病因病機
此病核心病機在於腎陽虛衰。中醫理論中,腎為先天之本,內寓真陽(命門之火),主司一身之陽氣。腎陽不足,則溫煦推動之力減弱,影響五臟六腑之功能,尤以目竅失養為關鍵。目為肝之竅,而肝腎同源(乙癸同源),腎陽虛衰可致肝血不溫,陰翳上蒙清竅,夜間陰氣盛時症狀加劇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入暮或光線昏暗處視物模糊,白晝視力如常或稍減。
- 兼症:或見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、精神萎靡、小便清長等腎陽不足之象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或有齒痕,苔白滑,脈沉遲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溫補腎陽,助陽消陰,使陽氣復振而夜視得明。
- 主方: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。
- 組成: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菟絲子、鹿角膠、杜仲、肉桂、當歸、制附子。
- 方解:方中附子、肉桂溫補命門之火;鹿角膠補益精血;熟地、山茱萸等滋腎填精,寓「陰中求陽」之義。全方共奏溫陽益精、明目開竅之效。
- 加減:若兼氣虛者,可加人參、黃耆;若陽虛濕濁上泛,可配合茯苓、白朮健脾化濕。
相關理論延伸
此病與中醫「陽氣晝夜節律」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。」人體陽氣隨自然界晝夜消長,陽虛者此節律失調,夜間陽弱陰盛,故發為雀盲。此說亦呼應西醫學視網膜感光物質(如視紫紅質)合成障礙與維生素A缺乏之機理。
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夜盲為「雀目」,指出其與「肝虛血少」相關;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闡述:「肝虛雀目,至瞑不見物。」後世醫家多從肝腎論治,而倪維德獨重腎陽,擴充了雀盲的辨證思路。
此病臨證需與「肝血不足型雀盲」鑑別,後者多伴見眼乾澀、爪甲不榮,治以補養肝血為主,方選四物湯合決明夜靈散,與陽衰之溫補法迥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