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水
病證名,屬水腫病之實證範疇,多因外感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暑等邪氣侵襲人體所致。《丹溪心法·水腫》有云:「若遍身腫,煩渴、小便赤澀、大便閉,此屬陽水。」《醫學入門·水腫》亦指出:「陽水多外因,涉水冒雨,或兼風寒、暑氣而見陽證。」此類水腫多起病急驟,病程較短,證候表現偏於熱、實,與陰水之虛寒緩慢者迥異。
病因病機
陽水的形成,主要與外邪侵襲及肺、脾、三焦功能失調相關:
- 風邪犯肺:風邪外襲,肺氣失宣,不能通調水道,導致水液停聚,泛溢肌膚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云:「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」肺為水之上源,若肺氣壅滯,則水液不得下輸膀胱,發為浮腫。
- 濕熱壅盛:濕熱之邪內蘊三焦,或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阻遏氣機,水液代謝失常,積聚成腫。
- 暑邪傷氣:夏月感暑,暑熱傷氣,氣化不利,水濕停滯,亦可致腫。
臨床表現
陽水之證可分為以下兩類:
- 風水相搏證
- 主證:起病急驟,面目先腫,繼而遍及全身,惡寒發熱,咳嗽咽痛,小便短少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數或浮緊。
- 病機:風邪外襲,肺氣不宣,水濕泛溢。
- 濕熱蘊結證
- 主證:全身浮腫,皮膚繃急光亮,煩熱口渴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腹脹滿,舌紅苔黃膩,脈沉數或滑數。
- 病機:濕熱內蘊,三焦氣化不利,水液停聚。
治療原則
陽水之治,當以祛邪為主,根據證型選用不同治法:
- 疏風宣肺,清熱利水
- 代表方劑:越婢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、五皮飲(《中藏經》)。
- 適應證:風水相搏證,尤適於肺氣不宣、水濕泛濫者。越婢湯以麻黃、石膏為主,既能發汗解表,又能清泄肺熱;五皮飲則偏重行氣利水,適用於水腫初起。
- 清熱逐水,通腑瀉濁
- 代表方劑: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疏鑿飲子(《濟生方》)。
- 適應證:濕熱壅盛證。八正散長於清利下焦濕熱,適用於小便赤澀者;疏鑿飲子則能表裡分消,攻逐水濕,用於水腫甚而二便閉結者。
相關概念辨析
陽水與陰水相對,後者多因脾腎陽虛,水液代謝無力,證見下肢腫甚、神疲畏寒、脈沉遲等,治宜溫補脾腎。而陽水屬實熱證,治當以祛邪為先,不可妄用溫補,以免助長邪勢。
此外,陽水亦可參考水腫、遍身腫等條目,進一步區分其病位與病性,以利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