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燧為中醫傳統外治療器具之一,最早見於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記載,乃古代以青銅鑄造之凹面鏡具。其形制取法天象,凹面聚光之理暗合「天人相應」之道,屬中醫「外治法」中「火療」範疇。
材質與形制特點
陽燧多採「五色銅」合金鑄造,《考工記》載「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」,其銅錫比例使鏡面既能保持凹度精確,又具良好反光特性。鏡面曲率經匠人反覆測算,凹弧暗合「天罡數」,使光束聚焦於「三寸六分」之標準施灸距離,正合《黃帝內經》「三六為度」之術數理論。
中醫作用機理
《類經圖翼》指出:「陽燧取日精,合少陽之火」,其作用在於採集自然界太陽真火。通過凹面聚焦形成的「光火」,被中醫視為「純陽之氣」,較普通明火更具「透穴達經」之效。所用艾炷需選端午前後採收的陳年蘄艾,施灸時陽燧聚焦的「天火」與地產艾草相合,形成「天地人三才灸法」。
臨床應用要則
- 時辰選擇:依《子午流注》理論,以午時(11-13時)陽氣最盛時施術最佳,此時日光屬「心經當令」,火氣通於心脈。
- 穴位配伍:多配合「陽脈之海」督脈穴位,尤常見於命門、至陽等要穴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特別記載透過陽燧灸神闕穴可「引火歸元」。
- 病症適應:主要用於真陽虛衰諸症,《鍼灸大成》載其治「陰寒痼冷,百藥不效者」。對五更瀉、陰疸、寒痹等陰盛格陽之證尤具特效。
歷史演變
唐代《外台秘要》始載銅製陽燧的詳細鑄造法,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更規範「陽燧直徑三寸五分,凹深一分」的標準制式。明代醫家發展出「陰陽雙燧」用法,主張夏至用陽燧取天火,冬至改以陰燧(凹面水晶)取月光,形成完整的「日月灸法」體系。
現代價值
現代研究發現陽燧聚焦光譜含特定紅外波段,與艾灸的熱輻射譜有協同效應。其物理特性暗合「光熱灸」原理,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統灸法研究領域具特殊學術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